1、端午節是可以喝雄黃酒的,也能說是一種習俗,曾經在長江流域的地區對這個方面非常流行,還表示當喝完了雄黃酒之後,以後病魔都能夠更好的遠離掉。
2、其中雄黃是屬於礦物質,裡面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硫化砷,含有一定的毒性,雄黃酒有殺菌和驅蟲的效果,也能更好的解除五毒,對於中醫方面而言還是治療皮膚病的理想選擇。
3、同時用雄黃泡酒,還能起到祛毒解癢的效果,對於小孩子來說,在額頭或者手心等地方適當擦上雄黃酒,可以有效預防消毒。
1、端午節是可以喝雄黃酒的,也能說是一種習俗,曾經在長江流域的地區對這個方面非常流行,還表示當喝完了雄黃酒之後,以後病魔都能夠更好的遠離掉。
2、其中雄黃是屬於礦物質,裡面最主要的成分就是硫化砷,含有一定的毒性,雄黃酒有殺菌和驅蟲的效果,也能更好的解除五毒,對於中醫方面而言還是治療皮膚病的理想選擇。
3、同時用雄黃泡酒,還能起到祛毒解癢的效果,對於小孩子來說,在額頭或者手心等地方適當擦上雄黃酒,可以有效預防消毒。
端午節喝什麼酒 端午節你喝雄黃酒嗎
菖蒲酒
菖蒲,是蒲類植物中最為昌盛的一種,故而得名。性辛溫,具有清芬之氣,是吸聚陽氣精華的芳草,能助人振作精神,清痰闢穢,行氣定痛,勝邪宜竅。久服輕身,有益心志,助人長壽而不忘不迷。藥店中的獲香正氣丸以及腦察等丸散,都要以之人藥。
以前有菖蒲酒,用菖蒲煎汁,和酒麴及米釀成,久服則耳聰目明。唐代孫思邀(千金月令)載:“端五以百蒲,或縷或屑以泛酒。”《帝京景物略》稱端午用菖蒲泡酒,用艾草插門,用雄黃塗抹耳朵口鼻,稱為避蟲毒。由此可見,用菖蒲浸酒的風俗由來已久。《本草圖經》載:“五月五日飲菖蒲雄黃酒,闢除百疾而除百蟲。”現在一般在此日都用菖蒲的根,細細切成碎屑。和雄黃末一起,浸在酒中供飲。
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礦物,產于山中向陽的一面,為丹之雄,因而得名。味辛而苦,氣溫而有毒。性平寒,具有燥溼殺蟲、治療疥癬、辟邪氣、劫痰、解百蟲毒等作用。《抱朴子》中記載:“帶雄黃人山林,即不畏蛇。若蛇中人,以少許傅之,登時愈。”華南地勢低,熱氣蒸騰,多有毒蟲,只需用雄黃、大蒜等,合搗並製成藥丸佩戴,即可防毒蟲。如果已經被毒蟲咬傷,用少許雄黃敷在傷處,也有很好的療效。
舊俗各地每逢端午,都要飲雄黃酒。長者用喝剩下的酒染4、孩的額頭,塗抹在耳鼻以及手足心,或者隨意撒在牆壁處,用以祛毒蟲。湖北監利一帶稱之為避百毒,江蘇武進稱之為避五毒,北平叫作避毒蟲。因為小孩子抵抗力弱,辟惡除邪便更為重要。奔子、耳朵往往容易有小蟲爬人,須加註意。額頭在腦的前部,在上面畫寫“王”字,是寓意孩子成長得高大健壯。
端午節的美食
粽子
端午的粽子多為家家戶戶自己包裹。一般在五月初一便開始準備包粽子所用的原輔料,如購糯米,買赤豆、豬肉、火腿、棗子、玫瑰醬等。初三上午早早出門到菜場購買粽葉。粽葉因各地不同而異,北方以蘆葦葉為多,南方以著葉為多。粽葉又有新鮮和乾的兩種,新鮮粽葉是剛摘割下來的,色碧清香,一般人家都買新鮮的粽葉。幹粽葉是隔年摘割後曬乾的,色黃,清香味也淡。將粽葉買回後,放入鍋中沸水煮透撈出,浸在清水中待用(以淹沒粽葉為度),還要準備細麻線包紮用。另將糯米淘好瀝乾水,倒入盆內,這樣便可著手包粽子了。我國粽子的形狀,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不斷豐富,可說是多姿多彩,形狀各異,而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三角粽、四角粽、錐粽、菱角粽、筒粽(少數民族為多)、秤錘粽、九子粽、小腳粽、枕頭粽等。
五毒餅
是用麵粉製作的一種餅,以麵粉為皮面,內包搪餡,在餅面的酥皮上,用木模印刻蛇、蠍、壁虎、蜈蚣、蟾蜍五種動物(這五種動物便是五毒的具體象徵物),稱之謂“五毒餅”。必須在端午節這天吃,無論大人、小孩都吃。其意思是:將五毒吃下肚,以毒攻毒,百病全無。
涼藥茶
用夏枯草、營蒲、淡竹葉、薄荷等涼性解熱藥草熬水當茶喝,叫作“涼藥茶”,也在端午節這天喝,不僅家人自熬自飲,還互送親朋近鄰,互相喝。有些地方慈善團體還從端午這一天開始發放羞香丸、青黛散、六一散、濟眾水、涼藥茶等防治署期疾病的藥物。
端午節為什麼要喝雄黃酒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習俗
端午節喝雄黃酒自古就有,在遠古時代,五是個不吉利的數字,五月被視為毒月,五日是惡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沒,時疫頻發,雄黃有解毒的作用,為了防時疫古人每年端午都會要喝雄黃酒,而且據說端午節喝過雄黃酒之後一整年毒蟲都不敢近身。
雄黃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黃。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藥。雄黃的成份為硫化砷,有毒,對於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有抑制作用,並對毒蟲有驅殺的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操涅、殺蟲,驅疚功效。……主治百蟲毒、蛇後毒。”
雄黃酒還可當消毒水使用。《清嘉錄)中說:
“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堵壁間,以怯毒蟲。”
江南各家則用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做法閩俗稱作“畫額”。這樣做,一是借雄黃消毒,二是借猛虎鎮邪,因為“王”字是虎之額紋,而虎又是獸中之王,如今孩子額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鎮伏五毒。清蔡雲有一首(吳歇)寫道:
“稱健粽子滿盤堆,好佑雄黃入酒杯。
餘瀝尚堪怯五毒,亂塗兒領噀牆隈。”
“噀牆隈”,即把雄黃酒灑到容易生蟲的角音兄兒,起到消毒作用。俗諺日:“灑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端午節還和菖蒲酒
用菖蒲釀製的酒,是菖蒲酒。據《後漢書》記載:“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遺張讓,即拜涼州刺史。”在《爭類統編》中也有“美酒菖蒲香兩漢,一斛價抵五品官”之說。《明宮史》裡有“宮眷內臣......初五年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的記載。清朝,每年農曆“端陽節”,則有“君臣痛飲菖蒲酒”之儀。皇家視之為稀世瓊漿,滋補玉液,除自己飲用外,還賜給宮眷內臣一起品嚐,並要穿上“五毒艾補子蟒衣”,舉行隆重的飲酒儀式。飲菖蒲酒之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有人寫《菖蒲酒頌》贊曰:“名釀溯源肇炎漢,歷代曾聞列御膳。瓊漿玉液慶延齡,盈軼連牘見經傳。”
宋朝醫學家王懷隱在《太平聖惠方》中記載:“菖蒲酒,主大風十二,通血脈,治骨立萎黃,醫所不治者。”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記載:“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痺,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可見菖蒲酒具有抗衰老、強身健體之功效,所以備受人們喜愛,在民間,飲菖蒲酒是一種特俗的風俗,傳播久遠,傳承至今。
端午節的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古人認為“端”是事物的邊緣,也是開始,有“開端”、“初”的意思,因此古代有“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的說法。自漢代以來,端午節才定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生於八月初五,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諱“五”字,遂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古人把月之五日常常寫成同音的“午”日。因為“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複,所以,端午節又叫“重午節”。古人把“午時”謂之“陽辰”,此時陽氣始盛,天氣開始炎熱,於是端午又說成“端陽”。按曆法,五月初五一般距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不遠,太陽在這時正直射北迴歸線附近,北方白晝最長,日正中天,所以端午節又叫“天長節”或“天中節”。
另外,古人在五月五日有以蘭沐浴的習俗,據《大戴禮記》上說:“五月五日,以蘭為沐浴”;屈原在《楚辭》’中又有詩云:“浴蘭湯兮沐芳華”,所以五月五日又可稱作“浴蘭節”(現今有些少數民族還保持著這種端午浴蘭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