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端午節的習俗活動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的習俗活動

  導語:在我國,端午節是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到現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所以一直流傳著很豐富的風俗習慣。那麼,大家知道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是什麼?端午節的習俗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一、賽龍舟

  端午節的來歷,有好幾種說法,我們最熟悉的一種,就是紀念屈原。傳說五月初五這天,屈原跳進汨羅江後,當地的老百姓聞訊後,大家就馬上划船過來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沒發現屈原的屍體。那天恰逢下雨,湖上的小船就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邊。當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情後,也都冒雨前來,爭相划船到洞庭湖上來。為了寄託大家對屈原的哀思,此後就逐漸發展為龍舟競賽。

  二、吃粽子

  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就是粽子。吃粽子的傳說,和賽龍舟一樣,都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於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後,被水中蛟龍所困,人們哀憫同情屈原,每到這一天的時候,就將五色絲的粽子投入江中,以驅趕蛟龍。後來,粽子便成了最受人們歡迎的端午節食品。

  三、懸掛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每到端午節,都有家家懸掛鍾馗像的習俗,用以鎮宅驅邪。

  四、掛艾草、菖蒲、榕枝,祈求平安

  在端午節期間,民間還有在門口掛艾草、菖蒲、榕枝的習俗。艾草大家都很熟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草藥,針灸裡的灸法,就是以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位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把它插在門口,也可以使身體健康;菖蒲,被老百姓視為百陽之氣,插在門口上,可以避邪;門口掛榕枝的寓意是使身體矯健,百病不生。還有的地方是掛石榴、胡蒜、山丹,都是寄託人們對平安、健康的美好願望。

  五、戴長命縷,保佑安康

  端午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戴長命縷,也稱續命縷、續命絲、長壽線、延年縷等。長命縷一般用五種顏色的線搓成彩色線繩,或者做出各種形狀的小飾品,在端午節的那一天,掛在小孩子的手腕、腳腕,或者脖子上,據說可以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六、戴香包,防病健身

  香包,又稱香囊、香袋、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做成的,裡面可以裝上各種香料,比如一些中草藥,還有茶葉、荷花等等,然後佩戴於胸前,香味撲鼻,還可以防病健身。因為戴香包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愛,現在的香包做得越來越精緻,已經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七、飲雄黃酒,防毒避邪

  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就紛紛往江裡拋入粽子。有一位老醫生,將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蛟龍。過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條蛟龍。人們於是就把蛟龍拖到岸邊,抽筋剝皮,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後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孩子們能夠免受蟲、蛇的傷害。

  八、採百藥,防禦疾病

  採百藥,也叫“採百草”。農曆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的季節,很多毒蛇害蟲都開始繁殖活躍起來,很容易給人帶來傷害。於是,為了抵禦疾病,康健身體,人們在端午到來之時,就開始遍尋百草,採集藥材,然後將這些藥材用於飲食、沐浴、燻煙,或者當作門飾,以防禦各種疾病。

江蘇端午節風俗習慣盤點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蘇州市端午節的漢族民間習俗,與其他地區不同的是,紀念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江蘇文化博大精深,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江蘇省的端午節習俗。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蘇州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每到端午節前夕,在蘇州小巷深處,朱門半掩,廳堂裡妯娌婆媳團團圍坐,或者就在彈石路邊,小藤椅幾張圍攏來,滿目青綠的箬葉,糯米的晶瑩,傍晚,就飄來了香氣,還有要好鄉鄰互相端碗送去,交流各家手藝,味道鹹淡,賣相如何,這是現代人生活裡難得的悠遠古風,是蘇州人津津樂道的佐餐美食。

  龍舟競渡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事物原始》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曄《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的起源“起於勾踐,蓋憫子胥之忠作”。

  蘇州龍舟競渡的最早起源當為“胥門塘河”,即今天的胥江河。清代詩人邵長蘅有“五月胥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歎。到清朝,蘇州端午龍舟競渡盛極一時,地點眾多,“龍船,閶、胥兩門,南、北兩濠及楓橋西路水濱皆有之。”

  端午風俗無論南北,都有龍事,只是北方用以祈雨,而南方模擬競渡。南北朝時,競渡習俗廣泛傳播,唐敬宗曾下詔命地方官修造龍舟二十艘,宋太宗淳化三年到開封金明池觀看競渡。明清兩代,宮廷中端午龍舟表演。清代自順治康熙起,每年端午,大都要在西苑以龍舟競渡酬節。

  喝雄黃酒

  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百事多有禁忌。道觀,寺廟向施主贈送佩帶符篆等物,以避毒邪。因為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防毒作用,過端午節洗艾水澡、懸艾、纏五色絲、飲雄黃酒等,成了普遍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消災。

  佩掛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亦稱佩幃、容臭。其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端午節,蘇州風俗要戴香囊。吳中風俗歷來競尚麗巧,舊時繡制香囊是一項極重要的女紅,每到端午節前夕,閨閣女子媳婦妯娌們就要早做準備,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設計好新奇的文飾,再巧加刺繡,有十二生肖、獅子、雙魚、盤腸、花草、珍禽、瑞獸、蔬菜、瓜果等吉祥圖案,香囊形狀則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鬥形、月牙形、扇面形等等,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或者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香囊多以棉布、絲綢為材,工藝講究,需裁剪、刺繡、挖補、貼上、纏繞,閨閣中各展手段顯示本領,爭奇鬥巧,一旦完成,到時候拿出來交流品評,互相饋贈,“蘭閨彩伴,各賭針神,炫巽爭奇,互相投贈,新制日增。”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藥除了雄黃,硃砂、香藥外,還有其他中藥材,如化濁驅瘟的蒼朮、白芷、菖蒲、冰片、牛黃、川芎、辛夷、艾草等。還有另類的蚌粉,如《歲時雜記》“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舊俗,過了端午節就會把佩戴過的香囊扔掉,以棄除瘟病,今不多見。

  懸掛菖蒲

  蘇州人家端午節在家門口一般都要掛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許多家庭還要將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藥大蒜讓孩子隨身攜帶。端午節時,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溼,百毒齊出,蚊蟲滋生,疫病增多。

  古人用菖蒲、艾草、蒜頭來去除各種毒害,是有科學根據的。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殺蟲。古代人們缺乏科學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節日一早便將艾蒿、菖蒲紮成人形,懸掛在門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探採百草

  農曆五月正是天氣炎熱、疾病多發的季節,很多毒蛇害蟲都在五月繁殖活躍起來,經常給人造成危害。五月有五毒,為了防禦疾病,增強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時,人們便要遍踏百草,採集藥材。民間習俗認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這天最適合炮製。

  在民間,一直有“端午節期間,百草為藥”的說法,《清嘉錄》介紹了蘇州這天“採百草”的習俗:士人採百草之可療疾者,留以供藥餌,俗稱“草頭方”。藥市收癩蝦蟇,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人家小兒女之未痘者,以水畜養癩蝦蟇五個或七個,俟其吐沫。過午,取水煎湯浴之,令痘瘡稀。

潮汕端午節風俗 潮州端午節有哪些傳統風俗

  潮汕端午節風俗

  1、賽龍舟

  潮汕有韓江、榕江、練江三條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錯,水流平緩,是賽龍舟的黃金水域。端午節期間潮汕人賽的龍舟一般有三種,一種是大型龍舟,長20—30米,寬1.4—1.6米,設20—30對槳,周身彩繪魚龍圖案。另外兩種是彩頭船(饒平、南澳一帶)和龍船仔。有些地方(如澄海),人們在賽龍舟後,要飲“龍舟水”,吃“龍舟飯”,禱求平安健康。

  2、祭祖先

  在我國潮汕地區,我們這天不單是用來記念屈原,同時它也是做為我們記念自己逝去親人的日子,在這天,我們會像清明節了一樣,對自己的親人進行記念,以勉懷他們生前的事痕,讓生者更明白今天平定的日子來之平易。

  3、插艾花浴(吃)藥湯

  潮汕“端午節”的另一主要習俗是插艾花浴(吃)藥湯。這一天,各家各戶門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穢”,驅瘟辟邪。另外,這一天稱作“聖日”,吃藥最有效。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湯”的習俗。“五果湯”即蓮子、玉米、白果、黃豆、懷山等煮成。異族家的婆婆端午節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風溼等。

  4、洗龍鬚水

  民間傳說五月初五是龍的生日,這一天龍抬頭噴出來的水叫做龍鬚水,龍鬚水能治病和使人身體強壯。故以往潮汕人家在端午早上就到外面坑溝、水溝、溪河取水,置於自家水缸裡供全家人吃喝。而今,每逢端午節男人們更喜歡縱身江河湖海中游泳,女人們則取水洗頭;在家中則是主婦準備好放入艾草的清水,供全家人洗臉。凡此種種,皆是以“洗龍鬚水”祈求潔淨平安,身體健康。

  5、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時將端午節稱為“漏屎(拉稀)節”。在這時節,除了要服食聖甘枳和樸籽粿,還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黃梔和蒲姜石灰製成的“梔粿”,或者用涼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6、吃“麥熟”

  據《潮州府志》載:“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這些人來自大江南北,也帶來了包括飲食習俗在內的各種風俗。像每年清明節過後,當地便盛行吃一種叫“麥熟”的食物。餅是從清明節開始,做到端午節過。

  7、吃梔粽

  潮汕端午節還有吃梔粽的習俗。梔粽是潮汕特有的,它是用梔子(俗稱黃枝或枝子)搗碎後浸泡去渣,將黃色液體滲入蒲姜鹼液,再滲入糯米粉漿中,攪勻後倒入鋪奠裸布的竹粽黃色,能助消化,增食慾,祛疫病。

  潮汕梔粿的歷史淵源

  端午節這個季節天氣非常炎熱,蚊蟲病害較多,而在舊時,醫療的水平沒有現在好,農村更是出現沒有醫療機構的情況,村中便會有幾個專研醫療的郎中,見人們受病痛的困擾,便用一些基本的民間草藥製作出梔粿來,雖說梔粿口感有些苦澀,但是沾上紅糖吃,便有一種獨特的香味,從此也深得人們的喜愛,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醫療保障漸漸提高,但這種傳統的手藝卻傳承至今,演變成潮汕獨特的民間習俗。

  舊時潮汕的人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但是民間不乏有智慧之人,用這種方式來抵抗疾病,並且將其做成一種當地美食,一舉兩得,而先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已經不再需要用梔粿來抵抗疾病,但梔粿的傳統手藝還是被潮人代代相傳下來,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更是用梔粿的歷史來源警醒著後代,先人在生活水平如此惡劣的情況下,能夠迎難而上。


北京的端午節風俗 北京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北京的端午節風俗   1、遊天壇   端午節期間,老北京有遊天壇風俗。辛亥革命以後,北京人在端午節以去昔日皇家園林遊玩為時尚,以去天壇最受歡迎,人們認為此地能闢毒,所以遊人較多,其他皇家園林也是人們愛去的地方。除此之外,什剎海、金魚池、高梁橋、二閘均是端午遊玩之地。   2、佩五彩粽子   五彩粽子是避邪 ...

端午節習俗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當天各種風俗活動大全

  端午節習俗活動有哪些 端午節當天各種風俗活動大全   端午節具體習俗活動主要有:扒龍舟、掛艾草與菖蒲、聚午宴、洗草藥水、放紙鳶、盪鞦韆、貼“午時符”、系百索子、打午時水、浸龍舟水、放紙龍、龍船飯、睇龍船、點艾條、薰蒼朮、贈香扇、曬百日姜、掛黃葛藤、畫額、佩香囊、佩長命縷、拴五色線、食粽、採藥製茶、立蛋、佩 ...

端午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端午節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什麼時候就有了

  端午節在我家鄉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因而每年的端午節做的都很隆重,其中最豐富多彩的便是賽龍舟,大家都應該知道端午節起因源於“楚國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之後就有了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意。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了解相關知識吧!    ...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全國各地端午節風俗盤點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重大習俗,至於賽龍舟這個習俗從何而起,還是來源於歷史典故。根據古時傳說,屈原含冤投江之後,楚國人十分悲傷,他們相信楚原是忠心賢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然而當他們奮力到達洞庭湖時卻不見屈原的蹤跡了,他們擔心湖中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便借划龍舟來驅散湖中的 ...

端午節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端午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拴五色絲線:   五色線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係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 ...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的風俗習慣 滿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

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在元代開始進入雲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萬餘人,佔中國回族人口的6.31%。分佈廣泛,各市縣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和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