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端午節節日由來的故事+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端午節節日由來的故事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端午節節日由來的故事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一說是源於吳越民族圖騰祭;一說是紀念屈原;吳楚兩地流行紀念伍子胥說;浙江會稽流行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對於第一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做過大量考證,他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有此論述。

  這種說法頗為學術界認可,而第二種說法則屬於民間遺留下來的傳說並無考古證據支援。不過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深受大眾景仰,因而紀念屈原成為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雖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侷限性,但大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愛國、忠孝的理念。

  端午節源於龍圖騰崇拜

  端午節起源於吳越地區古老的龍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由古代大自然及動植物崇拜發展而來的一種原始氏族標誌信仰形式。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傳統節日。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因為相傳龍的生日是五月初五,人們為藉助龍的庇護,便於五月初五這天舉行盛大的圖騰祭祀活動。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以龍為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表明,他們有斷髮紋身(打扮得像龍,以免被龍傷害)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源於屈原

  端午節源於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前340一前278年)。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是一位千載不朽的愛國詩人和政治家。他二十歲左右入仕,任三閭大夫,二十五歲任左徒,負責制定楚國的內政外交政策。

  他主張舉賢任能、實行法治、聯齊抗秦,輔助楚懷王治國,深受信用。但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了貴族大臣們的利益,遭讒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今湖南沅江、湘江一帶)。公元前278年(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兵攻破郢(今湖北江陵北),屈原痛感國家的淪亡,無力挽救,又不願離開楚土,悲憤之餘,遂於五月初五日投汨羅江(今湖南湘陰以北,湘江支流),以死殉其志。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端午節源於伍子胥

  端午節源於紀念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即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後吳國奸臣在收受越國賄賂之後,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在臨死前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然後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手胥之屍體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源於曹娥

  端午節源於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此事傳至縣府知事,知縣令度尚為之立碑,並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

  在屈原62歲之時,當他得知楚國已亡時,傷心得放聲大哭,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夭,抱起一塊大石頭,跳到汩羅江裡去了。汩羅江邊的漁民們,得知屈原含恨跳江的訊息,趕緊划船相教。可是汪洋大水,一望無際,人們在汩羅江上尋找打撈了半夭,也沒見人影。漁民們非常難過,他們面對江面祭祀,把竹筒子裡的米飯撒在水裡,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以表示對屈原的思念和崇敬。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在屈原投江週年之際,又劃了小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飯撤在水裡祭祀屈原。可是,在汩羅江住著一條蛟龍,把人們投給屈原的米飯都吃掉了,有人想了個辦法,用楝樹葉把米飯包起來,纏上彩絲,投入江中,因為蛟龍害怕楝樹葉和彩絲這兩樣東西,人們又能很好地紀念屈原了。

端午節的由來故事100字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故事100字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因苦勸楚王無果,憂憤投江自盡。楚國百姓懷念這位為人清正的大夫,於是將糯米包成包投入江中,希望魚群吃了米而不吃屈原屍身。後世延續為傳統,漸漸演化為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故事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習俗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習俗有著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由來於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它不僅清晰地記錄著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每到端午佳節,各種賀節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節味濃郁,熱鬧喜氣。正如歌謠:“五月五,是端陽;吃粽子,掛香囊;門插艾,香滿堂;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由來故事

  1、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2、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人們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船尋找打撈他的真身。為防止魚龍吞噬屈原的身體,人們往江裡投放食物,餵飽魚龍。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人們怕屈原餓,給屈原投食物,為怕飯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由來故事

  1、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2、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傷不已,人們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船尋找打撈他的真身。 ...

端午節由來故事屈原

  1、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   2、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 ...

端午節由來簡介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簡介 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因此端午節 ...

端午節由來簡寫 端午節的來歷簡寫

  端午節的由來簡寫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 ...

端午節由來 端午節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 ...

端午節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起源傳說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的起源傳說   端午節的起源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的。   這種說法在全國流傳很廣,老百姓也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一心致力於國家的變法圖強,但是卻屢屢遭受小人的讒言攻擊和迫害,再加上楚懷王昏庸無道,不辨忠奸 ...

端午節歷史起源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起源

  端午節歷史起源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起源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節,本是南方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