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代電子管:5千至4萬次每秒。
2、時間:1946年至1958年。
3、特徵: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
4、系統:機器語言或組合語言編寫。
5、記憶體技術:水銀延遲線。
6、外儲存器:穿孔卡片、紙帶。
7、應用領域:僅限於軍事和科學研究工作。
1、第一代電子管:5千至4萬次每秒。
2、時間:1946年至1958年。
3、特徵:採用電子管作為計算機的邏輯元件。
4、系統:機器語言或組合語言編寫。
5、記憶體技術:水銀延遲線。
6、外儲存器:穿孔卡片、紙帶。
7、應用領域:僅限於軍事和科學研究工作。
第一代計算機1946年2月14日誕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
1、採用電子管作基礎元件;
2、使用汞延遲線作儲存裝置,後逐漸過渡到用磁芯儲存器;
3、輸入、輸出裝置主要是用穿孔卡片,使用者使用起來很不方便;
4、系統軟體非常原始,使用者必須掌握用類似於二進位制機器語言進行程式設計的方法。
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電子元件是電子管。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於1946年2月14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以電子管作為元器件,隨即掀起了計算機研製的第一個高潮時期,那時的計算機中的主要元器件都是用電子管制成的,後人將用電子管制作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這個時期的計算機發展有三個特點:即由軍用擴充套件至民用,由實驗室開發轉入工業化生產,同時由科學計算擴充套件到資料和事務處理。電子管計算機由於使用的電子管體積很大,耗電量大,易發熱,因而工作的時間不能太長。
50年代末,隨著電晶體技術的發展,電晶體開始被用來作計算機的元件。使用了電晶體以後,電子線路的結構大大改觀,製造高速電子計算機的設想也就更容易實現,使計算機遇上第一次大飛躍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