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之不以其道的之是指千里馬的意思,之是代詞,這句話出自《馬說》。《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相對而言,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間。“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
1、策之不以其道的意思是: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
2、原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3、譯文:
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餵養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1、“以”在句中的意思是:按照。
2、【原句出處】
《雜說四·馬說》
韓愈(唐)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出自《馬說》。《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
此文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和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
1、策之不以其道的策釋義:馬鞭,引申為鞭打,指鞭策,駕馭。
2、出自:《馬說》
【作者】韓愈 【朝代】唐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
意思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原文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即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 ...
不認為是對的或者不認為是這樣的,多用來表示不同意或輕視。
然:正確,對,這樣。
示 例 :聽他說洋人不是,口雖不言,心下卻老大。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出 處:《再乞罷詳定役法狀》:“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只當招募,不當定差,執政不以為然。” 《史記·魏世家》:“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 ...
1、意為:事後別後悔,不要說沒有跟你事先說過。指把話說在前面。
2、出處:晚清李伯元所著小說《官場現形記》第十九回:凡所屬官吏,有仍蹈故轍,以及有意逢迎,希圖嘗試者,一經察覺,白簡無情,勿謂言之不預也。
3、翻譯:凡所屬官吏,仍然有重蹈覆轍的,以及有意歡迎,很少考慮嘗試的人,一經調查發現,白簡無情 ...
1、勝之不武,意思是勝過對方,不是憑勇氣、智慧等因素,引申為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勝利。
2、勝之不武是一個漢語詞語,並不是成語。
3、出自《左傳·襄公十年》:“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意為:“城池小而堅固,小就沒有名聲,堅固就不容易取勝。城小,打勝了也顯示不出武力強大,打不下來就淪為笑柄。因 ...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處事深遠與豁達胸襟。
2、出處: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