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維吾爾族--簡+介

維吾爾族--簡 介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喀什“巴扎”

  俗話說,到新疆不到喀什,等於沒到新疆,到喀什不看“巴扎”,等於沒有到喀什。喀什,是個有著千年以上歷史的古城。早在漢唐時期,這個“絲綢之路”上最大的驛站,已是活躍的國際集市了。遠道而來的羅馬、波斯、印度的商隊和內地川陝等地的馬幫雲集於此,進行貿易往來。如今,喀什約有人口30餘萬。城內高樓矗立。著名的艾提尕清真寺周圍輻射狀街巷上,密佈著國營商店和個體手工業店鋪與攤販,經銷著國內外的名貴商品。然而,它們卻無法取代那傳統的七日一集的大“巴扎”。

  “巴扎”,是維吾爾族的傳統貿易集市。喀什大巴扎,中心在城區東南的喀什噶爾河畔。每逢星期日集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流、物資雲集。從一般農副產品到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應有盡有,並按種類分市排列。上午時分,巴扎漸入高潮,人們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在行人中還有少數婦女蒙著面巾。

  巴紮上,與人們衣著有關的紡織品和皮毛,是引人注目的商品之一。這裡,除了來自新疆和內地的各種花色布匹之外,大量的是應時的真絲綢和化纖織品。尤其是來自蘇州和巴基斯坦的喬其絨,更是維吾爾族中青年婦女爭相購買的暢銷品。

  地毯,是巴扎集市上的又一宗重要商品。新疆地毯以其優良的質地,精美的圖案和鮮豔的色澤蜚聲中外。而喀什又是新疆優質地毯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地毯幾乎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家庭裝飾品,因此,地毯格外走俏。

  維吾爾族工匠技術精湛,巴紮上的各種手工藝品,充分顯示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玉雕、腰刀、日用銅器、木器、陶瓷、首飾、花帽、服飾等,大都線條流暢,色彩鮮豔,做工非常精細,散發著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

  在巴扎集市的商店裡還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民間樂器,供人觀賞挑選。如製作精緻的獨它爾、彈拔爾、熱瓦甫、薩塔、揚琴、艾捷克、胡西塔爾、嗩吶、笛子、手鼓等。這些維吾爾族的民間樂器,都是在古典樂器的基礎上,並借鑑中外樂器而發展起來的。

  在大巴扎的邊緣,一塊很大的場地中,擠滿了牲畜,這就是專門的牲畜巴扎。南疆的毛驢。體小勁大,是維吾爾族農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它也成了內地一些省區前來購買的重要商品。

  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鄉,每當瓜熟果紅的季節,巴紮上到處都散發著誘人芳香的瓜果攤。常看到一些膚色不同的外國遊客,頭上頂著小花帽,手裡拿羊肉串,或新鮮瓜果,邊吃邊聊,異常的興奮和愜意。

藏族--簡 介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為漢語稱謂,自稱“番”,(藏語音為“博巴”)。藏語對居住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謂: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區的人自稱為“堆巴”,後藏地區的人自稱為“藏巴”,前藏地區的人自稱為“衛巴”,居住在西藏東境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稱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稱為“安多哇”。“巴”、“哇”藏語意為“人”。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

  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藏族雕刻技藝高超。位於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築群,以其建築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

  藏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藥講求炮製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藥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

  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羌族--簡 介

   

   羌族,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區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縣。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綿陽市的北川等縣。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另一說為藏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党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儲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羌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羌族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會唱民歌,歌詞多為4或7個音節一句,類似於漢文中的四言詩與七言詩。從內容來說,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慶歌和喪歌等。

  羌族樂器中最著名的首數羌笛。民間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鍋莊舞)、“跳盔甲”(又名“鎧甲舞”)、“跳皮鼓”、“蘭幹壽”等。


侗族--

       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的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劍河、三穗、鎮遠、銅仁、江口等縣(市)和玉屏侗族自治縣,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縣及綏寧、會同、黔陽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羅城、環江等自治縣。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豐等縣(市)還有數萬人。   侗族有自己的 ...

彝族--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此為1997年雲南省民族人口統計數字)。雲南省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佈,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比較集中。繼彝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 ...

白族--

       白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和湖南桑植縣。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也有人主張屬彝語支)。許多白族人通曉漢 ...

水族--

       水族,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佈,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 ...

傣族--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 ...

佤族--

  佤族是雲南省獨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盂連等地,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有35.1萬多人,其中西盟、滄源兩個佤族自治縣就有18萬多人。原稱“卡佤族”,1963年,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現稱。   佤族地區處於瀾滄江和薩爾溫江 ...

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