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羌族的神林崇拜

羌族的神林崇拜

  人類自古以來就與自然有著解不開的聯絡,而羌族的神林文化就是源於對大自然的崇拜。

  傳說遠古時期,大地蠻荒—片,古羌人頭頂如火烈日,腳踏滾燙大地,於是古羌人將希翼寄託於上天,焚香禱告,乞求垂憐。香菸嫋嫋,穿雲破霧,終於驚動了上天諸神,也震動了天神阿爸木比塔。天王於是命天兵天將將天庭後花園內的九棵楊樹、七棵柳樹和三棵柏樹送往人間繁衍。天神同時解下腰間佩劍送往人間,立於羌寨寨頭,而後佩劍幻化為高大的邛籠,從此肩負起傳遞各家資訊和護佑羌人平安的使命。

  此後羌區出現了林木繁茂、鳥語花香、百業興旺的盛景,羌人也由此過上了吉祥、太平的日子。為答謝天賜神林之恩,於是羌人將樹神尊為森林天神和生命之神。在羌區至今仍流行著“頂大頂大的是天地,天地之後排神林”的羌族古歌,由此可見神林在羌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歷史上,羌區各寨均有自己劃定的“神樹林”,而且,羌寨上每年的祭山大典均須在神樹林中舉行。屆時各寨除在寨頭、寨中、寨尾遍插白色剪紙以示聖潔外,各家各戶還要在門前栽插象徵生命意義的綠色長青枝。同時各寨還要在寨頭立一根高高的祭祖樁(又稱“迎神樹”)。

  祭祀樁上的枝丫按九、七、三呈三層分佈,這與羌人所認為的“天有九層,地有七層”和“三、山”相諧的樸素的“三界觀”思想有關,更與羌人感念天神為人間賜福“九楊七柳三柏”直接關聯。

  主持大典的‘釋比’(漢語稱“端公’)還需於事前燃柏香薰身,忌吃蔥蒜一月,而且只許男子進人神樹林而嚴禁婦女與神林接近。舉行大典時要噴灑雞血,吊羊頭祭山、祭天還願等,“釋比”同時還需向山林敬獻面牛面羊,領頭轉山,唱頌經文,其大意為:神樹林威力無邊,人若不敬他,就會禾苗不生,五穀不豐,人畜不安,人若不聽神林話,就會天塌地陷遭天殺......等等,因而祭山後還要祭路,嚴禁去林中砍柴、挖藥和狩獵,總之,程式極為複雜。

  實際上是羌人原始本樸的“春禱秋酬”農事祭典活動,同時也表達出古羌人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天人合一純美情感,於無形中對後人起到了護林和注重生態意識的教化作用。

羌族白石崇拜:信仰神的代表和象徵

  羌族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自稱“日麥”、“爾瑪”,被稱為“雲朵上的民族”。羌族的宗教信仰還停留在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階段,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要屬白石崇拜了,快隨羌族文化一起去了解下吧。

  白石崇拜是羌族信仰習俗。流行於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靈很多,但均無銅像,統統以白石為象徵,供於屋頂的塔子上,屋裡的神龕上、火塘旁,村外的山頭上和神林中等。屋頂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頭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裡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頂上立有多塊白石,除代表天神外,還代表別的神靈。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誠祈祝壽,燃香祭拜。

  羌民族信奉萬物有靈,多神崇拜。概括起來,羌民所信仰的神不外乎三大類:一是自然界神靈,諸如天、地、日、月、水、火、石、樹等神靈;二是土地社神,不同的山寨有不同的神,有的是樹,有的是羊;三是家族和個人的神靈,如自己的祖先,自己的保護神(木匠信奉木匠神,石匠信奉石匠神)。

  但在這所有的信仰中,是以白石為中心的。羌族尚白,“以白為善”,崇拜白石,以白石作為偶象的表徵。白石常常被供奉在山上、地裡、屋頂或廟內,另外在門楣、視窗、碉樓、神樹上(神林中)也供奉著白石,作為神靈的象徵。這種以白石為中心的多神崇拜,或者說是以白石為諸神代表的諸神信仰,在其它民族是不多見的,非常獨特。

  羌人對白石的崇拜,除了它為諸神象徵外,白石還是吉祥喜慶的象徵。羌人特別重視白石。正月初一拿白石進屋,表示招財進寶。打獵時,供奉白石,以求吉利。舊時羌人走親訪友,常將白石作為珍貴禮品相送,表達美好願望。遇有集體祭祀,家裡婚嫁等重大日子,人們往往在白石前禮拜,以志盟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四月二十八、五月初五、八月十五、十月初一等羌民重要日子,寨子裡往往要舉行大型活動,崇祭白石神。

泉州神鬼崇拜

  在原始社會,人們認為外氏族成員及本氏族成員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會成為祟禍,危及人間,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隸社會,鬼魂迷信相當流行,在《左傳》、《國語》等古代文獻資料中,記載有鬼魂感恩報答和懷怨復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間仍有很大的影響。泉州民間鬼魂崇拜的習俗中,比較典型的當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區(包括金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它是揉合農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宋代泉州於中元節舉行齋醮活動時,已把佛教的詞語“普渡”轉化為地方民俗的名詞,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稱為《普渡青詞》的祝文。宋代以來,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的,其祈求的內容甚多:或祈死者無厄幽沉滯之悲;或求生者獲五福康寧之祉;或蘄雨澤以抗旱;或冀赦過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間, 普渡祭祀儀式有所變化。道光《金門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設醮,作盂蘭會,俗名普渡,以祭無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國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區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們把七月的普渡稱“正普”,從七月初一起,各鋪境鄉村輪流普渡,在晉江,“初一起,青陽內頭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內有38個鋪,因此各鋪輪流舉行普渡的時間只好有所伸延,自農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適逢閏月,又得復始重普。泉州規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後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渡”之俗諺。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動,都有地方官員出面主持,他們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時祭“無主鬼”和城隍神,讓合境無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為祟作亂人間,並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懲惡,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利用普渡活動來為封建政權統治服務,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官員的溝通民意,對穩定封建秩序,對封建官員的自律,和對老百姓心理的自我淨化等,還是起了一定約束作用的。普渡成為僑鄉泉州的一種陋俗,還是道光以後出現的”。 泉州普渡後來被視為陋俗,當與普渡這種信仰民俗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了競尚奢侈和結怨械鬥等弊端有關,而這己超出了民間信仰的範疇。宋代泉州的普渡祭祀活動,是認真遵守朝廷“潔齋行事,毋得出謁、宴飲、賈販及諸煩擾”的規定。但在明代,情況已有所變化,人們於中元節祭亡魂之後,隨即舉行會飲。至清代,普渡奢靡漸成風俗。乾隆《晉江縣誌》曰:“普渡,拈香、搭幛棚,連宵達旦,彈吹歌唱,醵錢華費,付之一空。”光緒末年,泉州名士吳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稱當時普渡“小鄉錢用數百萬,大鄉錢用千萬強”。前面已提及的石獅“龜湖大普”,其普渡之日,數十臺戲同時於一村演出,家家戶戶以“五斗米籃”盛菜餚祭敬,以曬穀物的大蔑蓋為桌,席地大宴賓客,大家均以客多為榮,以客少或無客為恥,故即使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被強拉入席,以助聲勢,如此鋪張浪費,致使許多村民為了大做普渡而傾家蕩產。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勢力抬頭,他們控制了鋪、境的祀神祭鬼活動的指揮權,往往為了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鋪、境間的械鬥。有的好事者為向仇家示威,還於普渡日抬出鋪主公和境主公巡境遊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導致流血械鬥。清代泉州有名的“東西佛”械鬥,延伸三百多年,為禍之烈是歷史上所沒有的。 新中國成立後,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力收斂,但80年代以來,民間又於中元節前後的一個月時間內,私下敬拜無祀鬼魂。因此瞭解普渡習俗的起源、發展和現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移風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實質性的效果。


誰是大歌俊杰是幾季

  誰是大歌神林俊杰是是第一季的嘉賓,《誰是大歌神》是浙江衛視引進韓國JTBC電視臺綜藝節目《Hidden Singer》推出的懸疑音樂推理節目,由陳歡主持,節目每期邀請一位歌神與模仿者共同演繹經典,明星猜評團和觀眾需要透過聲音尋找隱藏在其中的大歌神。   《誰是大歌神》是中國正版《Hidden Singer ...

絕世武遮天的修為

  時老最後說遮天可以幫林楓戰鬥了,證明了,林遮天,已經踏入無上聖王境,踏入無上聖王境的條件就是兩種特殊大圓滿本源力量融合 ,下面這句話已經說明遮天,踏入了無上聖王境,原文:   “時老讓我們回來,時老說遮天已經可以幫父親你一起戰鬥了,我還差些,不過我相信距離融合特殊大圓滿本源,我也不遠了。”林瓊聖憨笑道,而 ...

絕世武楓有沒有寵物或者坐騎

  絕世武神林楓有一頭坐騎,名曰兇獸窮奇,後被炎帝奪舍,成為林楓成長過程的良師益友。   窮奇,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古代四凶之一,窮奇外貌像老虎,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兇惡的異獸。另有一篇提到窮奇的另一種形象,該篇中的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蝟的毛髮,與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不過二者都 ...

絕世武楓多少章時成大帝的

  因為林楓是禁忌之體,而禁忌無境,所以不能進入帝境。   作者簡介:淨無痕,男,1989年出生,江西南昌人,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成名作品《絕世武神》。《太古神王》首發於創世中文網,現已完結。新書《伏天氏》現在創世中文網和起點中文網火熱連載中。2017年2月,第二屆網文之王評選中位列百強大神。《太古神王》在第 ...

羌族文化解說:羌族的信仰崇拜

  羌族地區信奉原始信仰,盛行萬物有靈,羌民有多種信仰崇拜。羌族崇敬的神靈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三十餘種,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圖騰崇拜。本期的羌族文化就為大家介紹下羌族的信仰崇拜。   羌族釋比   羌族釋比,羌語為“許、比、釋古、釋比”,漢語稱為“端公”。釋比僅限男性,要結婚生子。其主要經文無文字記 ...

羌族人的白石崇拜

  白石神崇拜 羌族人有以白石作神靈象徵而崇拜白石的靈物崇拜傳統。傳說,居於西北草原的古羌人在被迫遷徙途中,路遇敵兵追擊,幸有天女及羌人祖先自天上拋下三塊白石,變成三座大雪山,阻止追兵前進,羌人才得以南下,到達松潘草原,並繼續南遷茂縣。羌人在此遊牧時,又受到一支稱為“茂基”部族的侵擾,羌人以白石對付戈基人的白 ...

隋唐五代多崇拜風俗

  隋唐五代多神崇拜風俗——神樹·狐仙·烏鬼·鵲喜   山川河流之外,動植物也是人們崇拜和祭祀的物件。張籍曾作《古樹》詩:“古樹枝柯少,枯來複幾春。露根堪繫馬,空腹定藏人。蠹節莓苔老,燒痕霹雷新。若當江浦上,行客祭為神。”[1]凡是古拙奇異的老樹,都有可能被當作祭拜的物件,成為神樹。   王建在《神樹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