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美食典故:山東飲食的民俗

美食典故:山東飲食的民俗

  美麗的山東省有著豐富的飲食文化,飲食民俗別具一格。魯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包括濟南菜、膠東菜、孔府菜和其他地方菜,各有所長,各有特色。山東人以麵食為主,那麼,關於山東的飲食民族有著怎樣有趣的美食典故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炊具

  鐵鍋,又稱大飯鍋、大鍋。常見有大小不等的八印、七印、六印、五印、四印的數種。

  鍋蓋,木製,有梁與把手,以梧桐木為料者最佳,又常以七塊或八塊木板拼成,諺曰:“鍋蓋,鍋蓋,七塊,八塊。”沿黃河農村,多用高粱秸稈串制鍋蓋,名叫鍋拍,文登稱之為蓋子,用以墊在鍋蓋下,防蒸汽下流。

  鍋臺,又稱鍋頭。分鍋臺面子、鍋臺後、鍋門臉子、灶口、鍋底洞等部分。

  風箱,又稱風匣、風掀。用以吹火。

  燒火棍,用以撥調燃燒柴草,有鐵製的,也有取樹枝條使用的。

  箅子,架設鍋中,用以蒸食品。

  柯杈子,又稱箅梁。用“丫”形樹枝刻制,架設鍋中,用以飯。

  飯甑子,陶製,盤形,通體布許多孔眼,蒸食物時扣在鍋底。

  菜墩,切樹根木一輪為之,用以切菜剁肉。

  菜板,用以切菜切肉等。

  案板桌,加工麵食的用器。

  菜刀,一般為長方,萊州三山島漁家皆備有尖形刀,用以洗魚、撬蛤蜊。

  菜衝,用以擦蘿蔔絲、土豆絲等。

  笊籬,有鐵絲編、柳條編二種,用以從熱水中撈取食物。

  面板,用以加工麵食的菜板。

  擀麵杖,又稱擀杖。用以擀制面條、面葉、制餅。

  骨匙,用豬、牛、羊骨製成,包包子、餃子用以挑餡。

  小擀杖,用以擀制包子皮、餃子皮。

  火燒板,圓形厚板,兩側有柄,做火燒(燒餅)時,用以壓面坯。

  瓢,對割葫蘆製成,農家有水瓢、面瓢之分。

  鏟子,也稱鍋鏟、戧鍋刀兒。鐵製,小木柄,用以炒菜、刷鍋等。

  筷籠子,又稱箸籠子、筷筒子等。裝筷子的器物。

  碗櫃,又稱碗櫥、飯櫥。收拾餐具與食品的櫃櫥。

  炊帚,一般用一種高粱穗草,(俗稱炊帚草)扎綁製成。

  面盆,陶製,質地厚實,用舊光滑,俗稱“新盆不如舊盆調面光”。現今用搪瓷盆、鋁盆的越來越多。

  果模,俗稱磕子。木雕刻,有大小深淺的各種花紋,節慶時用以製作麵食。

  油罐,粗瓷質地,配以鐵製淺勺,不用時,勺即掛在罐邊。

  小筐、淺子,以去皮柳條編制,用以盛裝食物。

  飯簍子,以去皮柳條或桑條編制,用以裝盛食物懸掛梁頭,招遠地方流行一種蓋子連在簍系的飯簍,可防貓鼠,俗稱“氣死貓”。

  鏊子,平底無沿鐵鍋,用以烙制煎餅,魯中、魯西南廣泛流行。

  油擦子,又稱油布子。攤煎餅往鏊子上擦油用,15釐米見方,有三五層布疊縫而成,上有把。

  煎餅劈子,滕州民間流行,用竹片削成,2尺長,寬端1寸多,另一端漸窄,梢頭或圓或尖,兩側有刃,用以攤刮煎餅。

  煎餅筐,用柳條或麥草編制,圓形,直徑3尺多,邊沿高3——4寸。臨沂地方則多用直沿黑陶盆盛煎餅。

  小單餅鏊,用以除去熟煎餅中的水分,使之更耐儲存,俗稱“拓煎餅”。

  煎餅筢子,滕州稱之為抹子。木製,用以攤煎餅。

  爐灶,陶製,於其上架鏊子。

  平鍋,平底有沿鐵鍋,用以烙制厚餅。

  水缸,用以儲水。

  水壺,有陶製、鋁製、鐵皮數種,用以煮開水。

  二、食具

  飯盆,用以盛粥、麵條等。

  勺子,有銅、鐵、鋁、木、椰殼(俗稱瓜簍勺子)數種,用以分盛飯菜。

  筷子,多用竹木筷,偶有銀、象牙、骨筷等。

  羹匙,亦稱調羹、小勺。

  碗,有瓷、陶、沙陶數種,小孩常用柳木碗,時興鋁製、搪瓷碗。

  盤,有菜盤、魚盤、湯盤等分別。

  碟子,用以盛小菜。

  湯盆,用以盛湯菜。

  飯盤,長方形,木製,四周有擋,又稱圓盤(龍口一帶)、傳盤(青州一帶),用以端飯菜。

  茶壺、茶碗(又稱茶杯)、茶盤、茶葉筒(或盒)。

  酒壺、酒杯(或稱酒盅)。

  火鍋,傳統火鍋為銅製,集炊具與食具於一體,多於冬季使用。

  砂鍋,亦多用於冬季做菜。

  孔府的餐具最為考究。最珍貴的一套食器為清代乾隆皇帝恩賜的銀質大宴食器,由404件主副配合大小器皿組成,可供上190多道菜餚。壽宴所用的“高擺”餐具,有瓷、銀、錫多種質料,有方、圓、元寶、雲彩各種形狀,有盛名菜的專器,有帶水池子的餐具,下設熱水池為飯菜保溫,喝湯的小碗只盛一口湯,名為“口湯碗”。

詳解:山東飲食文化傳統民俗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揚地,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都出生於魯國,山東是一個非常有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同時,山東的飲食文化傳統民俗也是相當的出名。那麼,大家知不知道山東飲食文化的傳統民俗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炊具與食具

  一、炊具

  鐵鍋,又稱大飯鍋、大鍋。常見有大小不等的八印、七印、六印、五印、四印的數種。

  鍋蓋,木製,有梁與把手,以梧桐木為料者最佳,又常以七塊或八塊木板拼成,諺曰:“鍋蓋,鍋蓋,七塊,八塊。”沿黃河農村,多用高粱秸稈串制鍋蓋,名叫鍋拍,文登稱之為蓋子,用以墊在鍋蓋下,防蒸汽下流。

  鍋臺,又稱鍋頭。分鍋臺面子、鍋臺後、鍋門臉子、灶口、鍋底洞等部分。

  風箱,又稱風匣、風掀。用以吹火。

  燒火棍,用以撥調燃燒柴草,有鐵製的,也有取樹枝條使用的。

  箅子,架設鍋中,用以蒸食品。

  柯杈子,又稱箅梁。用“丫”形樹枝刻制,架設鍋中,用以飯。

  飯甑子,陶製,盤形,通體布許多孔眼,蒸食物時扣在鍋底。

  菜墩,切樹根木一輪為之,用以切菜剁肉。

  菜板,用以切菜切肉等。

  案板桌,加工麵食的用器。

  菜刀,一般為長方,萊州三山島漁家皆備有尖形刀,用以洗魚、撬蛤蜊。

  菜衝,用以擦蘿蔔絲、土豆絲等。

  笊籬,有鐵絲編、柳條編二種,用以從熱水中撈取食物。

  面板,用以加工麵食的菜板。

  擀麵杖,又稱擀杖。用以擀制面條、面葉、制餅。

  骨匙,用豬、牛、羊骨製成,包包子、餃子用以挑餡。

  小擀杖,用以擀制包子皮、餃子皮。

  火燒板,圓形厚板,兩側有柄,做火燒(燒餅)時,用以壓面坯。

  瓢,對割葫蘆製成,農家有水瓢、面瓢之分。

  鏟子,也稱鍋鏟、戧鍋刀兒。鐵製,小木柄,用以炒菜、刷鍋等。

  筷籠子,又稱箸籠子、筷筒子等。裝筷子的器物。

  碗櫃,又稱碗櫥、飯櫥。收拾餐具與食品的櫃櫥。

  炊帚,一般用一種高粱穗草,(俗稱炊帚草)扎綁製成。

  面盆,陶製,質地厚實,用舊光滑,俗稱“新盆不如舊盆調面光”。現今用搪瓷盆、鋁盆的越來越多。

  果模,俗稱磕子。木雕刻,有大小深淺的各種花紋,節慶時用以製作麵食。

  油罐,粗瓷質地,配以鐵製淺勺,不用時,勺即掛在罐邊。

  小筐、淺子,以去皮柳條編制,用以盛裝食物。

  飯簍子,以去皮柳條或桑條編制,用以裝盛食物懸掛梁頭,招遠地方流行一種蓋子連在簍系的飯簍,可防貓鼠,俗稱“氣死貓”。

  鏊子,平底無沿鐵鍋,用以烙制煎餅,魯中、魯西南廣泛流行。

  油擦子,又稱油布子。攤煎餅往鏊子上擦油用。15釐米見方,有三五層布疊縫而成,上有把。

  煎餅劈子,滕州民間流行,用竹片削成,2尺長,寬端1寸多,另一端漸窄,梢頭或圓或尖,兩側有刃,用以攤刮煎餅。

  煎餅筐,用柳條或麥草編制,圓形,直徑3尺多,邊沿高3~4寸。臨沂地方則多用直沿黑陶盆盛煎餅。

  小單餅鏊,用以除去熟煎餅中的水分,使之更耐儲存,俗稱“拓煎餅”。

  煎餅筢子,滕州稱之為抹子。木製,用以攤煎餅。

  爐灶,陶製,於其上架鏊子。

  平鍋,平底有沿鐵鍋,用以烙制厚餅。

  水缸,用以儲水。

  水壺,有陶製、鋁製、鐵皮數種,用以煮開水。

美食典故:咖哩雞的起源

  說到咖哩,我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印度咖哩。印度咖哩被稱為最為正宗的咖哩,印度同時也是咖哩的起源地。也有一道有名的菜叫做咖哩雞,無論是在餐館還是快餐中大多都能看到它的存在。一起去飲食文化看看咖哩雞的起源。

  咖哩是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常見於印度菜、泰國菜和日本菜等,一般伴隨肉類和飯一起吃。咖哩是一種多樣變作及特殊地調過味的菜餚,最有名的是印度和泰國的烹調方法,咖哩已經在亞太地區成為主流的菜餚之一。除了茶以外,咖哩是少數的真正泛亞的菜餚或飲料。

  但要指出的是,它來自印度。印度口味是以混合各方的風格而做出含有異國風情菜餚而聞名的。“咖哩”一詞來源於泰米爾語,是“許多的香料加在一起煮”的意思。印度民間傳說咖哩是佛祖釋迦牟尼所創,由於咖哩的辛辣與香味可以幫助遮掩羊肉的腥騷,此舉即為用以幫助不吃豬肉與牛肉的印度人。

  在泰米爾語中,“Kali”是“醬”的意思。早期印度被蒙古人所建立的蒙恕兒帝國所統治過,其間從波斯(現今的伊朗)帶來的飲食習慣,從而影響印度人的烹調風格直到現今。

  1、番茄切去1/3的蓋,用勺子淘空成一個盅;掏出的番茄肉也不要浪費,切成小丁備用。

  2、番茄盅填入一些米飯,我是用大米小米和玉米碴子一起煮的飯,所以是金銀摻雜的顏色。營養學家說每天吃的食品種類越多越有益健康。當然,如果你用純大米飯也可以。

  3、油燒熱,蒜泥、薑末爆香。加番茄丁和香菇炒,直到出汁。加入醬油、胡椒、鹽、糖等調味。可以加少許水,讓湯汁多一些。

  4、把炒好的番茄鋪在番茄盅的米飯上。要澆一些湯汁進去,讓湯汁滲到米飯中去,會很好吃。

  5、用錫紙把番茄包好,入烤箱,170度,8分鐘,即可取出來,香噴噴的吃。


美食典故老婆餅的由來

  有一天一個男的去吃牛肉麵,向老闆抱怨說:“你們的牛肉麵怎麼都沒有牛肉。”老闆便說:“難道你能從老婆餅裡吃出來老婆嗎?”我竟無言以對。如今的老婆餅已經遍佈所有商店。你知道老婆餅的由來嗎?   那麼,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小吃文化大全看看老婆餅的由來。   以前有一對恩愛但家庭貧窮的夫婦,由於老父病重,家中無錢醫治 ...

美食典故鹽水鴨的來歷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鴨子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是相當重要的食材,而鹽水鴨相信大家都品嚐過了,是相當美味的美食,但是對鹽水鴨的來歷相信大家也不一定了解,本期飲食文化為大家來解析鹽水鴨的來歷。   鹽水鴨又叫桂花鴨,是南京著名的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因南京有“金陵 ...

美食天堂湖州飲食文化

  湖州,作為一個美食的天堂,湖州的飲食文化是不容小覷的。在唐有桃花鱖魚。在北宋有“春後銀魚霜下鱸,遠人曾到合思吳”的銀魚鱸膾。甚至有湖州荻港的“爛糊鱔絲”膾炙人口,乾隆龍顏大悅,從此被列為宮廷菜餚。那麼湖州文化中,湖州的飲食文化如何呢?   1、湖州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公元前248年,楚考烈王55年,春申君黃 ...

美食典故炸醬麵的起源

  如今無論各地都能看到麵館裡賣著所謂的炸醬麵,而實際吃起來味道雖不錯,卻跟自己所瞭解的傳統炸醬麵不同。那到底哪一種是正宗的炸醬麵呢?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小吃文化大全,看看正宗的炸醬麵起源。   炸醬麵是中國漢族特色麵食。最初起源北京,不過在傳遍大江南北之後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遼 ...

美食典故毛血旺的由來典故

  毛血旺,川菜美食,是四川和重慶著名的漢族小吃,以鴨血為主料,口味屬麻辣味,如今已成為一道巴蜀名菜。湯汁紅亮的毛血旺被不斷的改良和創新,現已紅遍大江南北。那麼,毛血旺是怎樣來的呢?它又有著怎樣動人的美食典故呢?   重慶城西沙坪壩有一古鎮,名磁器口。磁器口水碼頭歷來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重慶城的通邑 ...

美食典故孫中山與四物湯的故事

  中醫的“四物湯”是用當歸、川芎、芍藥和生地四味藥組成,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而孫中山的“四物湯”則是用黃花菜、木耳、豆腐和豆芽4種食物做成,也有著很高的營養價值。那麼,孫中山的“四物湯”是如何來的,它有著怎樣的美食典故?   孫中山的“四物湯”並不是由四味藥組成,而是集4種素食精華而成,即用黃花菜、木耳、豆 ...

美食典故廣式月餅起源

  每年的中秋佳節就是月餅的銷量的高升期。月餅的形狀各式各樣,裡面的陷料更是一年比一年豐富。今天小編了解了一些廣州文化,並且瞭解到了廣式月餅的起源,於是忍不住想跟你分享來了,一起往下看看吧!   廣式月餅“廣式月餅”起源於1889年,當時城西有家糕酥館,用蓮子熬成蓮蓉作酥餅的餡料,清香可口,大受顧客歡迎。光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