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義烏清明習俗

義烏清明習俗

  踏青:在義烏鄉間的清明節,男女老少紛紛早起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踏青”、“採青氣”。

  插柳:人們踏青後會帶一些柳枝,插入家中門窗,寓意你把春的氣息帶回家。清明日裡,戶戶門窗插柳,兒童戴柳圈,女子以蔥白為花,與蠶豆花葉雜插於頭。

  掃墓:清明最重要的是到祖墳前掃墓,祭祀壓紙,排水添土,表達哀思。在義烏,掃墓可在節前三天、節後四天進行。

  做清明餜:清明節的另一個重要習俗,就是在清明前後,到野外採青,把艾草嫩葉洗淨搗爛,配之以糯米粉以及秈米粉,揉團製成三角形或圓形清明餜。其餡料有甜有鹹。還有手巧村民將糯米青團捏成動物形晾乾,稱清明羊、清明牛等,待到立夏日敲碎炒豆食用。

  迎清明燈:義烏迎龍燈主要在春節進行,參與迎龍燈的都是成人。但還有一種龍燈是在清明時節迎的,叫“清明燈”,主要是由兒童在清明時節進行,龍燈和燈板都比普通的小一號。今年確定的至少有兩場清明燈活動,一場在後宅街道李祖村,一場在蘇溪鎮新院村,時間都是4月2日晚。

  吃清明螺:清明時候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義烏俗語說“吃過清明螺,頂過一隻鵝”,說明清明螺營養價值豐富。

  剃清明頭:義烏方言中,“清明”與“聰明”同音,因此就有了給小孩剃清明頭(聰明頭)的風俗。

  搶青:在清明節的清晨,舊時人們把牛羊趕到田野上放牧,搶吃草籽(紫雲英)。人們可以任意到田裡割一筐草籽回家,即使戶主見了也絕不會勸阻干涉,俗稱“搶青”。

清明習俗詩話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關於“清明”兩字的來歷,《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承繼著許多約定俗成的習慣和活動,催發著無數詩人騷客的詩情雅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清明掃墓祀祖的習俗。這一天,人們要扶老攜幼來到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親人墓前,然後焚化紙錢進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詩:“烏啼鵲躁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寫的正是清明節掃墓祭祀,緬懷先人,追悼亡靈的悽慘情景。寫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數高翥《清明》一詩最為著名,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日暮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蘇軾的《江城子》詞是清明悼亡詞中的傑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情感真摯,催人淚下,一代豪放派詞人竟能寫出如此纏綿婉約的詞句,可見其對亡妻的思念之深。而在清明這一天,對於那些羈留異鄉的人們,則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應清明的氣息和呼喚,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遙遙祭告,正如權德輿所云:“自嘆清明在遠方,桐花覆水葛溪長。家人定是持新火,點作孤燈照洞房。”陸游也有“猶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詩句,道出了千萬遊子清明盼歸與親人團聚的心聲,流露出淡淡的無奈和惆悵。

  清明又名“踏青節”,最宜外出郊遊。清明踏青的習俗,據考證起於唐,盛於宋,時人謂之“遊春”。唐、宋均是詩詞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許多傳世之作。“詩聖”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流傳。張先有“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描繪郊野踏青遊人往來不絕,婦女乘春遊之際採擷花草,時已黃昏仍流連忘返的景象。“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歐陽修的這首《踏青》動靜結合,勾畫出人們遊春的動人場面。而宋代詩人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一詩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此詩形象地描繪了西湖春天美妙的景色,以及人們傾城遊春的生動場景。清末著名辛亥女傑、“鑑湖女俠”秋瑾女士17歲左右在長沙居住時,也曾作有關於“踏青”的詩詞數首,其中一首寫道:“西郊也為踏青來,攜手花間笑語才。昨日卿經賈傅宅,今朝儂上定王臺。”

  古代的清明節,在民間還進行盪鞦韆、放風箏、踢球、射柳等體育活動。唐代詩人韋莊在《麟州寒食》三首中寫道:“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鞦韆。”“雨絲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間暖鳳笙。永晝迢迢無一事,隔牆聞築氣球聲。”“雕陰寒食足遊人,金鳳羅衣溼麝燻。腸斷入城芳草路,淡紅香白一群群。”詩中寫了“盪鞦韆”“蹴鞠”(踢球)等活動,把清明前後人們遊樂的情形寫得有聲有色。此外,鄭谷的“村落清明近,鞦韆稚女誇”,杜甫的“十年蹴鞠將雛運,萬里鞦韆習俗同”,李清照的“蕩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黃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還依桑下系鞦韆”等,都是唐宋時盪鞦韆風行民間的最好明證。唐代詩人高駢的“夜靜絃音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形象地描寫了清明風箏競放的情景。而清代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更是描繪早春放風箏圖景的傳世佳作。

饒北山區的清明習俗

  清明節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承上啟下緬懷先烈為國犧牲;緬懷先祖創大業福廕晚輩子孫。在饒平中部山區的清明、七月半普稱“鬼節”。因此,為過好清明節,相傳,節前各地農村普遍備好祭拜先烈先祖的大量粿品,到市場購買或自養三鳥,購買豬頭豬肉,有的用大蒸籠蒸菜頭(蘿蔔)粿、鼠殼粿;有的蒸甜粿,做甜豆粿等。

  是日清早天剛亮,鄉村百姓一個個不約而同手提、肩挑,把備好的各類粿品、三鳥、菜肉等端至神龕前祭拜祖宗,一時人頭攢動,把一座幾百平方米的大孝廳擠得滿無空間。

  清明這一天,山區許多中老年人確是忙個不停,在祖廳祭拜後吃完早餐緊接著就是拖著鋤頭鐮刀畚箕上山掃墓去。鄉里百姓把清明當聖日,上山風雨無改,一路上男女老幼你來我往。因農家婦女家務鎖事之多,上山掃墓普遍是男人和未婚女人出動。他(她)們掃墓倒有一番求實講究,上山從維護山林安全出發,講求實效,在祖墳上下左右削除有礙墳墓的荊棘、雜草後才掛上紙條,於墳前插上(不焚火)幹香、或紙線,祭拜默唸,寄託哀思,不放鞭炮,讓大片山林猶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長期間未因清明引起的山林火災事故發生。

  清明在山區也是不尋常的一天,外出工作辦事的炎黃子孫都紛紛迴歸故里,近在縣區內外,遠在省內外以至京城的晚輩後裔都不約而同迴歸與家人同吃清明飯,同吃鼠殼粿,同上山掃墓祭祖。


每逢清明倍思親,清明習俗知多少

  上墳掃墓。這是清明節第一大習俗,在古時,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自從唐代以來逐漸與清明合併,才成了清明節中必不可少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一年之計在於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萬事萬物生機盎然,正是出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 ...

清明習俗有哪些

  1、吃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油綠如玉,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2、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故有清明 ...

清明習俗

  1、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油綠如玉,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2、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為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的說法,螺螄食法頗多,可 ...

清明習俗

  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 ...

清明習俗有哪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習俗主要有:盪鞦韆、蹴鞠、踏青、放風箏、掃墓、插柳、射柳、鬥雞、蠶花會。   受漢族的影響,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 ...

清明習俗,靈異故事之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到四月初五,中國人都要去掃墓,表達對祖先的思時之敬。這個習俗由來已久,從秦朝之前就開始流傳,唐朝的時候盛行。本期靈異故事,帶你看看有關掃墓的故事。   上個週末回家,一直在忙,因為我們這邊的習俗是清明節是不能掃墓的,必須是清明前。所以媽媽一直催我回家。星期五下午,請了半天 ...

潮汕清明習俗大盤點

  清明習俗各式各樣,共同點是都要祭祀祖先,不過祭祀要用的東西是個有講究,還有就是吃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雖然都是吃寒食。對各地的習俗你又瞭解多少呢?想不想豐富一下你的認知呢?有興趣的話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廣東文化吧。   上墳掛紙   “掛紙”,也即掃墓,祭祀先人。這是潮汕地區一項很普遍的民俗活動。清明節祭祀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