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書齋名又稱齋號,是書齋主人為自己的書齋所起的名字。《聊齋志異》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愛情故事,佔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書齋名又稱齋號,是書齋主人為自己的書齋所起的名字。《聊齋志異》全書將近五百篇,內容豐富。愛情故事,佔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1、《聊齋志異》膾炙人口,此劇將以蒲松齡本人的角度,結合電腦特技,引出聊齋段段經典故事,焦點在於諷刺時弊、刻畫社會現象。透過蒲松齡的才子角色,帶出鋤強扶弱、洗冤助人的道理。
2、松齡蒲盤父子不和清初,喬家村有狐妖作怪,有村民手執狐狸毛離奇死亡,傳聞言之鑿鑿。出生自山東年畫世家的蒲松齡(馬浚偉飾)與由小玩到大的好兄弟高喆(陳錦鴻飾)都覺得事情有可疑,遂合力追查,發現有人假扮狐妖出沒喬家村,更欲殺松齡滅口,幸得令狐小翠(陳法拉飾)相救。其實小翠就是松齡出生時,被松齡父親蒲盤(嶽華飾)所救的一隻小狐狸。
1、蒲松齡作《聊齋志異》,承襲了六朝志怪小說和唐人傳奇的衣缽,但在觀念和作法上卻有了質的飛躍。六朝人記敘怪異之事,是信其為實有,“明神道之不誣”;唐人寫怪異故事是“假幻設以自見”,重在構想之幻、情節之奇,而少現實內容和意蘊。蒲松齡擺脫了“明神道”的觀念,以生活經驗理性,駕馭六朝志怪小說和後來滲入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識,諸如人死為鬼,幽明相通;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得道成仙、為神,能給人以禍福等,進行文學創作,虛構出詭譎瑰麗的故事,來針砭現實,抒發憂憤,表達個人的感受、經驗和情趣,寄託精神上的追求、嚮往。這樣,原來六朝志怪小說和滲入民間宗教信仰中的神秘意識及其思維模式,也就轉化為文學幻想的審美方式和表現方法,狐鬼花妖精魅不再是迷信意識中的神秘現象,而成為蒲松齡假幻想創造的文學意象,神仙也不再是宗教意識中不可褻讀的崇拜物件,而成為觀照人間官僚或某類人的文學形象,多半寓批判之意。《聊齋志異》之所以超越以前的志怪傳奇小說,成為這一類小說最傑出的文學名著,根本原因就在於將宗教迷信意識轉化為文學的審美方式。
2、蒲松齡是中國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蒲松齡生前,《聊齋志異》刊行後,遂風行天下。在其後一個時期裡,仿效之作叢出,造成了志怪傳奇類小說的再度繁榮。許多篇章不斷被改編為戲曲、電影、電視劇,影響是深遠的。《聊齋志異》還很早便走向了世界,蒲松齡為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