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的外形和分部的特點是隨內容物多少而有不同。胃特別充滿時,其容量約有3000ml,但在極度收縮時(如飢餓),又可縮成管狀。胃有兩口、兩壁、兩緣和三部,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十二指腸。其大小和形態因胃充盈程度、體位以及體型等狀況而不同。成年人胃在中等度充盈時,平均長度(胃底至胃大彎下端)為25~30cm。
胃的外形和分部的特點是隨內容物多少而有不同。胃特別充滿時,其容量約有3000ml,但在極度收縮時(如飢餓),又可縮成管狀。胃有兩口、兩壁、兩緣和三部,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十二指腸。其大小和形態因胃充盈程度、體位以及體型等狀況而不同。成年人胃在中等度充盈時,平均長度(胃底至胃大彎下端)為25~30cm。
大暑的特點和節氣文化
氣候特點:
基礎天氣
通常大暑節氣正在三伏中,也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同時也最高的天氣,大部分地區都乾旱少雨,而多地區氣溫達到35度以上。而在華南西部地區高溫也很頻繁,但是雨水相對而言比較充沛,雷暴雨通常也是常見的季節。
高溫酷熱
通常大暑一般都在三伏中的中伏階段也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當然全國各地溫差都不會很大。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伏旱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颱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範圍伏旱。
節氣文化:大暑傳統食物和活動有哪些?
食物:
1、喝老冬瓜鮮荷葉湯
在我國的廣東地區一帶每逢大暑當日或暑熱天氣,幾乎家家戶戶都煲消暑湯。老冬瓜鮮荷葉解暑湯是廣東民間傳統的消暑飲食湯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鮮荷葉和赤小豆組成。
2、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
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3、吃麵條
大暑到,臨沂城鄉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湯)或者吃麵條的傳統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嫁出去的閨女和結了婚的兒子都要回父母家,殺上一隻羊,做上一鍋涼麵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麵條,聚在一起團團圓圓的過大暑。
活動:
浙江地區送“大暑船”
送“大暑船”是浙江沿海地區,特別是台州好多漁村都有的民間傳統習俗,其意義是把“五聖”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時,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
“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溼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送大暑船是台州市椒江葭芷一帶的民間習俗。清同治年間,葭沚一帶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節前後為甚。葭沚地處椒江口附近,沿江漁民居多,為保一方平安,遂決定在大暑節集體供奉“五聖”,並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以表虔誠之心。此為送大暑船之初衷。
送大暑船活動以後逐漸演變成葭沚附近一帶的節日盛會。大暑節到來之前,各方人士就開始準備,一時間葭沚街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煞是熱鬧。
曬伏姜
伏姜源自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會把生薑切片或者榨汁後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於太陽下晾曬。充分融合後食用,對老寒胃,傷風咳嗽等有奇效,並有溫暖保健的功效。
伏姜中的薑辣素能有效地治療吃寒涼食物過多而引起的腹脹、腹痛、腹瀉、嘔吐等。喝過伏姜後,人會有身體發熱的感覺,這是因為它能使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張開,這樣不但能把多餘的熱帶走,同時還把體內的病菌、寒氣一同帶出。當身體吃了寒涼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調房間裡呆久後,喝杯伏姜能及時消除因肌體寒重造成的各種不適。
1、白鷺的外形
中型涉禽,體長52~68釐米。嘴、腳較長,黑色,趾黃綠色,頸甚長,全身白色。繁殖期枕部著生兩根狹長而軟的矛狀飾羽。背和前頸亦著生長的蓑羽。眼先粉紅色。
嘴、頸和腳均甚長,通體白色。夏羽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頭後的兩條辮子;肩和背部著生羽枝分散的長形蓑羽,一直向後伸展至尾端;羽幹基部強硬,至羽端羽枝纖細分散;前頸下部也有長的矛狀飾羽,向下披至前胸。冬羽全身亦為乳白色,但頭部冠羽,肩、背和前頸之蓑羽或矛狀飾羽均消失,僅個別前頸矛狀飾羽還殘留少許。虹膜黃色,嘴黑色,眼先裸出部分夏季粉紅色,冬季黃綠色,脛和跗蹠黑綠色,趾黃綠色,爪黑色。
2、白鷺的生活特點
遷徙:部分留鳥,部分遷徙。長江以北繁殖的種群多為夏候鳥,秋季遷到長江以南越冬,春季於3月中下旬遷到北部繁殖地。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不遷徙,為留鳥。
習性:喜叢集,常呈3~5只或10餘隻的小群活動於水邊淺水處。晚上在棲息地整合數十、數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白天則分散成小群活動。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尾後,兩翅緩慢地鼓動飛翔。每日天亮後即成群由棲息地飛往覓食地,遠者可達數十里,傍晚又結群飛至棲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樹上休息,待結成大群后再一起進入樹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棲息在小塊密林中高大樹木頂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園樹林與竹林內棲息,有時也同夜鷺和牛背鷺一起棲息。性較大膽,不怕人。
食性:以各種小魚、黃鱔、泥鰍、蛙、蝦、水蛭、蜻蜓幼蟲、螻蛄、蟋蟀、螞蟻、蠐螬、鞘翅目及鱗翅目幼蟲、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少量穀物等植物性食物。白天覓食,晚上休息。常飛至離棲息地數里至數十里的水域岸邊淺水處涉水覓食,有時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隨牛群活動或在附近草地上覓食,偶爾也見棲息於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