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臘月二十三的風俗習慣+小年的風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 小年習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小年習俗 小年習俗有哪些

  祭灶王

  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漢族民間稱"灶王爺"。相傳灶王原來是一個叫張單的富家子弟,曾娶一賢慧女子郭丁香為妻,後又休妻續娶李海棠。李氏好吃懶做,不久就把張家財產揮霍一空,改嫁他人。張單家境敗落,又遭火災,淪為乞丐。一天,他乞討到一戶人家,主人給了他熱湯熱飯,後發現施飯者就是他休棄的妻子郭丁香,羞愧難當,碰死灶前,被姜太公封為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漢族民間祭灶的日子。漢族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 祭灶對聯

  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二十三,把豬殺

  俗語說:“二十三,把豬殺”。這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殺豬,併為過年包餃子、做菜準備肉料,民間將此舉動稱之為“殺年豬”。東北童謠中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月就是年”,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盼望過年和殺年豬吃肉的心情。

  殺年豬是為過年做準備,所以大部分肉是按血脖、裡脊、排骨、後鍬等部分分解成塊,和灌製的血腸、粉腸等一起,放進大缸裡冷凍貯藏備用。由於民間有正月初一到初五前不能動刀的習俗,一般在除夕前就把這幾天要用的肉料按用途切好剁好,放在缸內的盆碗裡,到用時拿出來“緩”(解凍融化)一下就可以加工了。東北冬季寒冷,年豬肉從臘月存放到二月初也不會變質。精打細算的人家就會把這些肉按“計劃”食用,則民間視為“過年”的整個正月裡,都應“不斷肉吃”。

  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小年是什麼時候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

  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布依族把六月六稱為“過小年”,又稱“敬盤古”。相傳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盤古”。他喜種稻子,和海龍王的女兒結為相親相愛的夫妻,生了個兒子名橫。盤古死在六月六日。為了紀念他發明的水稻種植技術,祈願五穀豐登,人們要在這天“敬盤古”。這天人們要吃播米飯,喝擂米酒。播米飯用植物葉子浸染為五種顏色,象徵五穀豐收。’有的人還屠宰豬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鑲災祈福,預祝農田豐收。

臘月二十三的風俗習慣 小年的風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的風俗習慣 小年的風俗有哪些

  小年祭灶

  傳說灶神為玉皇大帝所封,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司人間煙火,所以舊時差不多家家廚房裡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並視其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爺自元宵節以來就一直駐居在家中,保護和監察全家。到了臘月二十四日晚,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情況。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交予灶王爺具體執行。因此,對各家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關係重大,“打點”、“賄賂”他老人家也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所以,人們祭灶時多用飴糖供奉,有的還將糖稀塗在灶王爺嘴的四周,目的是讓他“嘴甜”,向玉帝彙報時多揀好話說,不要說不好、不利的話。

  祭拜完畢後,便將灶神像、灶龕兩側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聯語,以及“一家之主”或“吉”、“福”字的橫批揭下,連同事先準備好的“灶馬”(紙印或稻草扎制)、“草料”(用寸餘長的麥秸拌上黃豆、麩皮等製成)等一起燒掉,送灶神昇天。有的地方則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一家人還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做面花

  在山東小年到來,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徵愛情專一永恆。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麵食花樣好和多,讚譽為:心靈手巧。

  面花的品種有面燈、巧餑餑、面老虎、小型人物、魚等動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結合在一起,如同民間剪紙那樣普遍。而且家家戶戶還要相互贈送,我認為,這是在暗中比手藝,比誰能幹。明清時期,這種面花多用於春節,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節日,後來,延伸至婚喪嫁娶等事項,再後來,為表儀式的隆重,這種代表著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家的神龕前,供桌上,花樣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打掃屋子

  每家每戶從臘月二十四開始要全面打掃室內外的衛生,洗抹傢俱,清洗床被,迎接新年的到來。它起源於古代人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主要活動。據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載:“士庶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以祈新年之安。”過去農村禁忌很多,哪一天能動土,哪一天能動掃,哪一天能動洗,都要根據曆書上對時日的規定來進行。民俗認為從二十四起是“百無禁忌”日,民俗還認為“正月不洗床頭被”,意思就是在臘月末要清洗完畢。清代顧祿撰《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中說:“臘將殘,擇完書(指曆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在二十三、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因“塵”與“陳”諧音,歲末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小年是哪天

  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作為祭灶節的小年,在我國的不同地區日期是不同的。過去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更悠久。然而到了清朝,為了節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自此開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區別。又由於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可以說,南北小年日子的不同,是受官氣的影響。

臘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麼 小年民俗有哪些

  臘月二十三的民俗是什麼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的主要民俗就是祭灶。祭灶就是祭祀灶神,並送灶神上天。

  因祭灶是在晚上進行的,所以小年也稱“小年夜”。祭灶前,凡是生火做飯有爐灶的人家都要請灶神。將灶神請回家後,一般貼於廚房鍋灶上方,或是置於神盒內,或是直接貼在牆上,目的是揭開鍋就能讓灶王爺看到鍋裡的東西。讓其品嚐民間百味,瞭解百姓疾苦。

  祭灶時,需要一些供品,各地的供品又各不相同,一般有灶糖、水餃、粉團、棗山摸等幾種。

  灶糖,又稱“搪瓜”,因其多做成團形,像瓜形,中空,故得名。灶糖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也有用江米磨粉加怡糖製作的。灶糖的粘性特別大,入口粘牙,所以有的地方又稱為“膠牙搪’。用u搪祀灶,俗信可以粘住灶王爺的嘴,使他上天后無法說人的壞話;又因其味甜,俗信灶神吃搪後嘴變甜,就會多說好話。在北京,因為灶糖是按照關東的傳統制法做成,故得名“關東搪”。山西地區則統稱“麻糖”。在上海、江蘇,灶搪的形狀呈元寶形,也稱“糖元寶”。此外,還有做成革養、葫蘆以及一些小動物等形狀的。

  掃塵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此時要做好辭舊迎新年的準備,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山西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避遏;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湊和準備工作的緊張。其二是一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道出了兒童盼望熱鬧過年的心理。

  做面花

  在山東小年到來,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徵愛情專一永恆。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麵食花樣好和多,讚譽為:心靈手巧。

  小年民俗有哪些

  小年六月六

  布依族把六月六稱為“過小年”,又稱“敬盤古”。相傳很久以前,布依族的始祖名叫“盤古”。他喜種稻子,和海龍王的女兒結為相親相愛的夫妻,生了個兒子名橫。盤古死在六月六日。為了紀念他發明的水稻種植技術,祈願五穀豐登,人們要在這天“敬盤古”。這天人們要吃播米飯,喝擂米酒。播米飯用植物葉子浸染為五種顏色,象徵五穀豐收。’有的人還屠宰豬羊,祭土神、灶神和地母,以鑲災祈福,預祝農田豐收。

  因布依族所居地區不同,各地對節日的稱謂、過節的內容也不盡一致。龍里、貴定一帶稱為蟲王節,內容是祭蟲王;望漠、冊享一帶稱龍王節,內容是祭龍王;貞豐、水城一帶視之為農祭節日;平塘、惠水一帶稱天王節;長順及惠水部分地區稱歌節;紫雲縣一帶稱趕六月橋、六月場,視此節為唱歌玩樂的日子。

  小年除夕夜

  仡佬族“過小年”即臘月三十的除夕,仡佬語稱“打哲司”。備好酒肉,先以豐盛美餐敬祖。敬祖酒宴須八樣以上的菜餚和八碗飯,敬祖主食不用粘米飯而只用糯米飯和糯米把,因為仡佬族祖先最初只種糯米。糯米把的擺設亦甚講究。擺佈寨仡佬族過小年擺糯米把的形式,李姓、張姓分別用13個、10個大小不同的糯米把重疊成寶塔形。傳說這把的數目是遠古祖先死後弟兄分家時得的財物數目的體現,老大老二老三各分得的牛、羊、豬的遺產不同而祭獻糯米把的大小數量不同。疊成寶塔形來自傳說清王朝派兵鎮壓仡佬族人民,仡佬族人民往西逃到南盤江的八達河,祖宗保佑,江水斷流,仡佬族的人們過了河,倖免於難。於是,每逢過小年疊糯米把象徵橋墩來紀念祖宗。黔西一帶仡佬族在糯米把上插豆葉,以紀念其先民開荒闢地插草。過小年敬祖擺宴還有一特點是擺匙不擺筷。這是源於時代仡佬族最早的老祖公不用筷,只用瓢,因而現在敬祖宴桌上不擺筷而擺長柄小木瓢,又稱“馬匙”,這樣,祖宗才能得到享用。祖宗受用之後,才能達到“保佑全家安康、吉祥如意、糧食滿倉、人畜興旺”的目的。敬完祖宗協再將桌上祭祖宗的各種食物倒回鍋中,全家人才團聚會餐。


臘月二十習俗盤點 小年傳統民俗哪些

  臘月二十三習俗盤點 小年傳統民俗有哪些   祭灶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 ...

202x年北方小年是哪一天 202x年北方小年主要哪些風俗活動

  北風在窗外呼嘯著,而室內卻格外溫暖,因為到了臘月底,很多人都回到家鄉,一屋子就顯得特別熱鬧,隨著年味越來越濃,也會迎來小年夜,這時候就像是大年夜的前奏,開啟忙年的大門,大家可以關注一下當地是在哪天過節。   2022年北方小年是哪一天   透過查詢日曆可知,是在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即2022年1月25日 ...

立秋節氣的風俗 根據時間看哪些

  我們有很多的節氣,其中立秋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傳統的節氣之一,在這一天擁有很多的習俗和習慣。一到了立秋這一天,往往天氣開始轉涼,所以大家會在這個時候貼秋膘,補充能量和營養,以及還有很多其他習俗,比如啃秋的習慣我們一直都有保持。   立秋的演算法   每個節氣都有計算的方式,立秋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氣之一,自然也 ...

小暑節氣的風俗 小暑的活動哪些

  小暑節氣的風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後,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閒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夥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 ...

清明節一般什麼風俗 清明的民俗哪些

  清明節一般有什麼風俗 清明的民俗有哪些   掃墓祭祖   寒食、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允許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員行一樣的上墓拜掃禮,以展子孫孝思。[1] 上墓奠祭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祭拜後哀泣辭別,可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餘饌,不可作樂,表 ...

清明節一般什麼風俗 清明的民俗哪些

  清明節一般有什麼風俗 清明的民俗有哪些   掃墓祭祖   寒食、清明掃墓的民俗在唐代時已經相傳成俗,唐玄宗開元年間將寒食民俗的上墳祭掃列入禮典,允許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員行一樣的上墓拜掃禮,以展子孫孝思。[1] 上墓奠祭準備祖先生前愛吃的食物,祭拜後哀泣辭別,可在看不到祖先墳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餘饌,不可作樂,表 ...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端午節民俗活動哪些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下面就具體來看看這些風俗吧。   端午食粽   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