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泳是競技游泳比賽專案之一。嚴格的來說不是一種游泳姿勢,它的競賽規則幾乎沒有任何的限制,爬泳這種姿勢結構合理,阻力小,速度均勻、快速,是最省力的一種游泳姿勢。所以人們也把爬泳稱為自由泳。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自由泳被列為正式的比賽專案。20世紀50年代以前,游泳運動員都非常重視兩腿打水的作用,一般都是兩臂輪流划水1次就打腿6次。後來科研材料證明打腿的能量消耗比劃臂大得多,而推動身體前進的動力主要來自臂部的划水動作。因此以臂為主的現代自由泳技術重視臂的划水動作和兩臂的配合。
自由泳是競技游泳比賽專案之一。嚴格的來說不是一種游泳姿勢,它的競賽規則幾乎沒有任何的限制,爬泳這種姿勢結構合理,阻力小,速度均勻、快速,是最省力的一種游泳姿勢。所以人們也把爬泳稱為自由泳。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自由泳被列為正式的比賽專案。20世紀50年代以前,游泳運動員都非常重視兩腿打水的作用,一般都是兩臂輪流划水1次就打腿6次。後來科研材料證明打腿的能量消耗比劃臂大得多,而推動身體前進的動力主要來自臂部的划水動作。因此以臂為主的現代自由泳技術重視臂的划水動作和兩臂的配合。
近悉新版《還珠格格》將要面世,13年後,“還珠格格”將再現熒屏,瓊瑤女士又一次續寫了公主墳的傳說。據說,當年激發瓊瑤女士創作1998年版《還珠格格》的靈感,正是來自於她曾路過公主墳時聽到的傳說。瓊瑤女士自知她筆下的乾隆“非關歷史的‘皇阿瑪’”,新版要“把當時的錯誤糾正一下”。也許因此會帶給人們些許期待。
從努爾哈赤至咸豐,算得上公主的一共有94位,除去夭折未封的也有幾十位,這些公主最終大都葬在北京郊區。直到1965年前,就僅剩位於翠微路一處的公主墳了。可能因此墓無墓誌銘吧,墓主始終是個謎,所以很多關於清代公主的傳說都假植於公主墳之上,任憑人們猜測遐想。比較流行的傳說主要有3個:一是孔四貞說,二是金泰戀人說,三是乾隆義女說。傳說中的3位都是公主,區別在於第一位有名有姓有封號,第二位僅有封號,第三位無名無姓無封號。
傳說並不是歷史,直到1965年終於真相大白。修地鐵時,竟然發現地下有兩個寶頂,埋著兩個公主。後經考證,東邊埋葬的是莊靜和碩公主,西邊埋葬的是莊靜固倫公主,她們都是嘉慶皇帝的女兒。莊靜和碩公主是嘉慶的三女,為和裕皇貴妃劉佳氏所生,20歲時嫁給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索特納木多布濟郡王,31歲去世。莊靜固倫公主是嘉慶的四女,為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所生,18歲時嫁給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瑪尼巴達喇貝子,28歲便去世了。由於兩位公主死於同年,且僅隔了兩個月,所以葬於一處。
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元年(1636),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公主”,並規定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或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兩種封號強調了嫡庶之別。公主不能稱為“格格”,“格格”是皇家貴族小姐婚前的統稱,順治十七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為“格格”。公以下之女,俱稱“宗女”。若為側室所生,均依次降二等。顯然公主要比格格高貴得多。
可見,創作於上世紀90年代的《還珠格格》至少有3點違背了公主墳的歷史:一是公主墳下埋葬的是兩位公主不是一位公主;二是公主墳下埋葬的是乾隆的孫女而不是女兒;三是乾隆的女兒是公主,不是“格格”。
假作真來,真亦假。文學創作可以演繹虛幻臆想,一旦涉及歷史人物,不能太離譜太出格,還是要小心謹慎為好。
冬至和立冬是一個節日嗎 立冬和冬至是不是傳統節日
冬至和立冬都我國傳統節日。立冬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立冬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此時,在北方,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漢族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
冬至大如年:
古代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餘擇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種定期節日,拜神祭祖豐盛祭貢品發展出節日宴飲活動,也漸漸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即所謂節慶民俗。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冬至祭祖、宴飲活動,相沿成習,遂成冬至風俗。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先民們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新年。很多地方至今仍保持著冬至祭天祭祖的傳統習俗。
立冬冬至都吃餃子: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要吃餃子也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