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京端午習俗
舊京端午習俗
前不久,首都博物館徵集到一件繡有蛇、蠍、壁虎、蜈蚣、蟾蜍五種動物的紅色兜肚。這種兒童服飾,當今的年青人已不知它的用途。而老年人一見便知,這是老北京過端午節時兒童所用的避邪物——“五毒兜肚”。
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舊曆五月初五這天,老北京除了舉行賽龍舟,吃粽子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各種活動外,還有很多獨特而寓意深遠又風趣的習俗。
我國古人有稱五月為“惡月”之說。因為此時天氣轉熱,各種疾病和蚊蠅、毒蟲日漸增多,對人體威脅很大。因此人們便圍繞避邪驅災而展開了各種活動。北平俗曲端陽節雲:“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端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這一俗曲便概括了端午習俗。
“蒲子艾來!”、“葫蘆花來!”、“供佛的哎桑椹來,大櫻桃來!”、“江米小棗兒的涼涼兒的大粽子來!”、“哎,買神符!”每年四月末在老北京的大街衚衕裡就出現了這種吆喝。五月初一,人們便將買來的“神符·判兒”貼在大門上。判兒指的是鍾馗,他手持寶劍目注空中的蝙蝠,上面印著“驅邪鎮宅”四字。門兩側掛著菖蒲和艾葉,因這兩種植物都有殺蟲作用,掛在門口以禳毒氣。下面再貼一口向下的剪紙葫蘆“倒災”。院內各屋門窗戶上貼紅色剪紙的老虎、五毒、剪子夾蠍子等。屋內牆角都遍灑雄黃酒。因雄黃酒能解蛇虺諸毒。人們還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耳鼻口和前額,大人喝雄黃酒,古書上說這樣可以“宜夏避惡”。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家家戶戶都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頭戴一朵朵石榴花。人們說石榴花是吉祥花可避邪除災。出嫁的女兒這天也回孃家。她們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桑椹、櫻桃、葫蘆、黃瓜、茄子,小辣椒等,用綵線穿成串懸在釵頭和小孩背上,說這樣可以避邪不染瘟疫。人們稱它為“長命縷”、“續命縷”也叫它“葫蘆”。頭上還戴著蝙蝠、d字等各式的“福兒”。到五月初五中午時扔到地上稱“扔災”。
端午除了民間百姓的兒童穿五毒兜肚外,宮眷內臣也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此外還有一種繡有五毒的“避邪鞋”。除了穿的,吃的點心也有五毒圖案的人們稱它為“五毒餅”。
端午節也是老北京人的旅遊日,這天人們紛紛帶著雄黃酒、五毒餅、粽子及夏令水果等去天壇、金魚池遊玩。中午吃過飯再吃一枚黑桑椹,據說這樣做在夏季裡可免誤食蒼蠅之患。午後人們便離開天壇,人們把這一活動叫“避災”。
舊京端午習俗談
前不久,首都博物館徵集到一件繡有蛇、蠍、壁虎、蜈蚣、蟾蜍五種動物的紅色兜肚。這種兒童服飾,當今的年青人已不知它的用途。而老年人一見便知,這是老北京過端午節時兒童所用的避邪物--"五毒兜肚"。
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舊曆五月初五這天,老北京除了舉行賽龍舟,吃粽子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各種活動外,還有很多獨特而寓意深遠又風趣的習俗。
我國古人有稱五月為"惡月"之說。因為此時天氣轉熱,各種疾病和蚊蠅、毒蟲日漸增多,對人體威脅很大。因此人們便圍繞避邪驅災而展開了各種活動。北平俗曲端陽節雲:"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端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quot;這一俗曲便概括了端午習俗。
"蒲子艾來!""葫蘆花來!""供佛的哎桑椹來,大櫻桃來!""江米小棗兒的涼涼兒的大粽子來!""哎,買神符!"每年四月末在老北京的大街衚衕裡就出現了這種吆喝。五月初一,人們便將買來的"神符?p判兒"貼在大門上。判兒指的是鍾馗,他手持寶劍目注空中的蝙蝠,上面印著"驅邪鎮宅"四字。門兩側掛著菖蒲和艾葉,因這兩種植物都有殺蟲作用,掛在門口以禳毒氣。下面再貼一口向下的剪紙葫蘆?quot;倒災"。院內各屋門窗戶上貼紅色剪紙的老虎、五毒、剪子夾蠍子等。屋內牆角都遍灑雄黃酒。因雄黃酒能解蛇虺諸毒。人們還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耳鼻口和前額,大人喝雄黃酒,古書上說這樣可以"宜夏避惡"。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家家戶戶都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頭戴一朵朵石榴花。人們說石榴花是吉祥花可避邪除災。出嫁的女兒這天也回孃家。她們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桑椹、櫻桃、葫蘆、黃瓜、茄子,小辣椒等,用綵線穿成串懸在釵頭和小孩背上,說這樣可以避邪不染瘟疫。人們稱它為"長命縷""續命縷"也叫它"葫蘆"。頭上還戴著蝙蝠、?d字等各式的"福兒"。到五月初五中午時扔到地上稱"扔災"。
端午除了民間百姓的兒童穿五毒兜肚外,宮眷內臣也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此外還有一種繡有五毒的"避邪鞋"。除了穿的,吃的點心也有五毒圖案的人們稱它為"五毒餅"。
端午節也是老北京人的旅遊日,這天人們紛紛帶著雄黃酒、五毒餅、粽子及夏令水果等去天壇、金魚池遊玩。中午吃過飯再吃一枚黑桑椹,據說這樣做在夏季裡可免誤食蒼蠅之患。午後人們便離開天壇,人們把這一活動叫"避災
廟會為舊北京過年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鉅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腳踏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紙魚,用一根竹劈兒綴上白線拴好,以便手提;還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銀箔的金銀元寶,也拴在竹劈兒上。另外還有一種卜碌碌帶響的風車。這種風車系用細篾兒和彩紙條兒糊成風輪,安裝在秫秸架子上,每個風輪帶有白線拴好的一對小鼓腿兒,敲打著一個泥塑蒙紙面的小鼓,大風一刮, 卜碌碌直響。
這種風車有單一的,有四個以至十幾個連在一起的。傍晚,太陽平西的時候,你只要仁立街頭,就能見到一輛接一輛的腳踏車形成了湍急的車流.
香客們求財心虔,哪還管你撲面而來的五、六級大風呢!臨近財神廟一里餘,路旁遍設香燭表紙的攤子。入廟首要就是參拜財神。只見殿內香菸絛繞,燈燭通明,也能聽到鍾磐悠揚之聲。這時殿裡殿外,熙熙攘攘,擁擠不堪。敬神已畢,除可以在廟內品嚐一些北京的風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則是“請”上一些別具特色新福商品。這裡有大小不等的“福”、“壽’’字的紅絨花和剪金紙花;還有長尺半、闊半尺的印有金鱗圖案和“吉慶有餘”、“吉祥如意”等吉利話的大紅香客們在車前的燈叉上插著一隻或大或小的風車,車把掛滿了成串兒的金銀元寶和紅紙金鱗魚;頭戴氈帽緞帶的隙縫中滿插紅絨花、金“福”“壽”字和孔雀翎––他們神采飛揚地“勝利”返航了。一路行來,只聽風車卜碌碌亂響,紙魚撲楞楞隨風招展;又見凱旋的香客滿頭金碧輝煌,滿面春風,真好像從趙公元帥那裡得來了無盡財源似的。各自抵家,絨花金宇分贈家人,元寶、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撣瓶裡,大風車就高掛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棗樹上。這時滿眼的財喜氣,充耳的風車聲,年意盎然,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出朝陽門約五里之遙的東嶽廟,也是春節時重點廟會之一。東嶽廟建築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尤其山門對面的“琉璃牌坊”堪稱一絕。這牌坊系由黃綠兩色帶有浮雕的琉璃磚瓦所築成,高約六、七米,闊約十數米,兀立在東嶽廟前。
東嶽廟內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類:一為東嶽大帝,這是人所共知的;二為地獄陰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謂“月下老人”,並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執掌地獄陰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傳說中陰曹地府裡執掌對來自陽世的善惡鬼魂給以獎懲的“執法官”。以前廟內還設有“閻羅寶殿”。殿中塑有牛頭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類的陰司“皂隸”。
他們有的勾鎖亡魂,有的押著所謂陽世間的“惡人”在濫施非刑。什麼上刀山,下油鍋,大鋸鋸,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過奈何橋等,真是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當初有個別小鬼行刑場面的塑像前還設有“機括”。只見小鬼們雙手高擎鐵鏈,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臉紅髮,鋸齒猿牙的兇惡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內光線陰暗,香客們好奇心勝,必欲走近以窺端倪,誰料剛一上前,恰好踩中訊息,只聽嘩啦啦一響,小鬼猛抖手中鎖鏈,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黴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們心中早已是恐懼不安的了,陡然經此一嚇,竟有當場斃命者。以後,事出多起,在輿論的壓力下,也就將這種滅絕人性的玩藝兒拆掉了。而“喜神祠”卻是與它截然相反的一種情況了。男女青年,或單獨,或成雙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當然也有父母來為子女祈福的。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是春節期間開放時間最長、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廟會之一。 且設有各種新奇別緻的玩藝兒,其中包括初八的“順星”和十八的”會神仙”,雖屬宗教儀式,但也新鮮有趣。
上午八時左右,這裡早巳萬頭攢動了。門口遍佈賣小吃的攤販,所賣小吃也與其它廟會大同小異。但是終究太早,生意還比較清淡。而最熱鬧的一幕卻是進山門時的“摸石猴兒”。觀門呈拱形(共三門,中間大,兩翼小),門的內圈系以一弧形石雕為飾。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傳說人們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癒。當然這純系無稽之談,但遊人則必欲摸之而後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兒”也就成為新正逛白雲觀的傳統節目了。長期經人們的撫摸,山門上彎窿般的石雕,別處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獨這個小猴兒被摸得鋥光瓦亮,特別逗人喜愛。
進得門來,第一進院落中有三座石橋,但橋下無水。三座橋只開中間一個橋洞,洞中朝東西方向平分開,兩側各設一方桌,桌上有兩位道士分東西盤腿打坐––從早開山門起,一直坐到傍晚遊客散盡他們才能如釋重負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夠辛苦的了。他們是白雲觀的主要節目,也是過年廟會的主要財源之一“打金錢眼”的一對“活道具”。他們所坐的橋洞上端,東西各高懸一直徑約為兩尺、厚為三寸餘的紙胎,上面糊以金紙的大金錢。金錢是用紅絨繩從南北兩端繃緊的,中孔內系一小銅鈴。在東西兩側橋畔,設有許多以現鈔兌換已不流通的制錢攤子(多為本觀道士經營),以一角錢兌換十個制錢。遊客們即於兩側橋面上瞄準相距五米開外的金錢孔上的小銅鈴投擲。誰能打得準,把銅鈴打中打響,這一年他就會順順當當兒,事事如意。這就是著名的“打金錢眼”。因距離較遠,銅鈴又小,能打中者,純系偶然。不過人總是要試試“運氣”,即使花多少錢去兌換制錢也在所不惜。
繞橋後,再進一院落,即為“順星殿”。這裡是廟會中求籤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來自雲觀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並買一張讖圖,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兇,以便做好趨吉避凶的準備。
廣西南丹的端午習俗-遲到過端午
農曆五月二十七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中堡苗族鄉的苗族同胞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苗族端午佳節。每年這個時候,苗胞們都輪流走村串寨,共同分享香噴噴的粽粑。
眾所周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但鮮為人知的是,南丹縣中堡苗族鄉苗胞們卻不是在這一天吃粽子,因為他們的端午節不在這一天,而是農曆五月二十 ...
甘肅省各地端午習俗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
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
福建省各地端午習俗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
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
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
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 ...
四川省各地端午習俗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
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
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樂山、新津等 ...
江蘇省各地端午習俗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
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
山西省各地端午習俗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
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
陝西省各地端午習俗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
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
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