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苗族有哪些頭飾

苗族有哪些頭飾

  苗族頭飾都是銀製品,型別十分豐富。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 飄頭排、銀髮答、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等。

  銀角 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釐米。姑娘們佩戴時還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雞羽,雞羽隨風搖曳,使銀角顯得更為高聳,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飄逸之美。

  銀帽 銀帽為苗族盛裝頭飾,由眾多的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人銀 鈴組成,給人以滿頭珠翠、雍容華貴的印象。

  銀圍帕 苗族將五件銀帽飾綴在紅綠豎條相間的頭帕上,正中銀飾稍大,綴於額部,其餘四件稍小,對稱綴於 兩耳前後,均為摟空銀花。該 頭帕銀光閃爍,布彩絢麗,相 得益彰,頗有特色

  銀髮答 苗族銀髮答式 樣極多,題材以花、鳥、蝶為 主。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風格而言,有的髮髻纖巧細膩,靈 秀生動;有的古拙樸實,渾厚凝重,各具特色。

  銀插針 苗族插針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龍里苗族銀插針為三個銀泡,每個 銀泡上吊三個銀鈴,插於髻後。施洞苗族龍首插針大小不等,大的用於節日,小 的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為橫向貫穿頂髻,髻有留出一截替杆斜出髻頂, 格外惹眼奪目。

  銀網鏈飾 銀網鏈飾屬發替類,典型的有墜魚五股網鏈飾,由插針穿環固 定,五股銀鏈如網張開,罩在髻後。

  銀花梳 銀花梳既可梳髮、壓發,又是裝飾品,通常內為木質,外包銀皮, 僅露梳齒,梳背上銀製各類形象作為裝飾。其造型有繁有簡。

  銀花梳,梳背滿飾 花、鳥、龍、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 銀耳環 銀耳環是苗族銀飾家族中款式最多的一支,僅貴州省博物館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種。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以懸吊型、 環狀型較多。苗族耳環造型除了常見的花、鳥、蝶、龍等題材外,其他形象亦多 有出現。

  銀童帽飾 由於苗族視銀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給兒童飾 銀的習俗。銀飾通常釘在童帽上。傳統的童帽飾造型多見獅、魚、蝶等形象,還 有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福祿壽喜、長命富貴等,構思巧妙,造型別致。

苗族的傳統節日 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 苗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一:趕苗場

  為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絡,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二:贈帶節

  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曆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係。

  苗族傳統節日三:羊馬節

  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四:趕秋節

  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夥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制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苗族傳統節日五: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地過苗年的日期不甚統一,在融水苗族中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為除夕,次日起為過年,過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廣。

  苗年的民俗活動很豐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蘆笙踩堂,走寨結同年。蘆笙踩堂在本寨蘆笙堂舉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參加。先由小蘆笙手吹出一陣短促的笙曲,接著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們則穿著百鳥衣,戴著銀首飾,銀花冠翩翩起舞,銀佩的脆響和著笙歌,交織成節日動人的旋律。

  走寨結同年也是苗年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到苗年。寨與寨之間便互為客主,互結同年。全村男女幾十人或上百人,帶上蘆笙,穿上節日盛裝,敲鑼打鼓到同年村進行聯歡活動。進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則帶領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後在蘆笙堂再次吹奏蘆笙及踩堂作為進村儀式,主人也以吹蘆笙踩堂還禮。禮畢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蘆笙踩堂,進行蘆笙比賽,晚上演苗戲,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間進行“坐妹”對歌的社交活動,追尋自己的意中人,通宵達旦。

  苗年期間,除上述活動外。苗族人民還舉行鬥牛、鬥馬、鬥鳥、射擊、爬竿等傳統體育比賽活動。其中以鬥牛、鬥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前往觀看。

  苗族傳統節日六: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迴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苗族傳統節日七:四月八

  農曆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彙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苗族傳統節日八:跳香會

  跳香會流行於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遊藝活動。

  苗族傳統節日九: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藥”,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苗族傳統節日十: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鬥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裡,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苗族節日每月盤點

  1、一月:動月(鼠或子月)1到15日是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在這一天苗族人都不會出遠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苗族人會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玩年節相當於春節,有許多的習俗和一些節慶日。

  2、二月:2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是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三月:3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是為了紀念屈原。

  4、四月:4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華夏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

  5、五月:5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六月:6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7、七月:7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

  8、八月:8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等活動。

  9、九月:9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

  10、十月:10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不同地方的苗子支系,節日和文化也有許多地域性的差異,不管怎麼說,苗族都是一個極具特色的民族。有許多人多苗族非常的好奇,據說苗族的美女非常的多。

苗族有哪些特色小吃

  1、苗族酸湯魚

  酸湯魚是苗族的傳統名吃,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製作工序並不複雜,選用當地產的稻花魚為主要原料,賊配以魚醬、茴香粉、醬油等調料製作而成,所製作出來的酸湯魚美味可口、食後開胃、味美湯鮮。

  2、苗族糯米飯

  糯米飯是苗族的傳統特色名吃,是苗族主食之一。其製作方法很簡單,選用糯米為主要原料,最後蒸熟,而且品種多樣,有甑蒸絢白的糯米飯,染成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枕頭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等。

  3、綿菜粑

  棉菜粑是苗族的傳統特色小吃,選用糯米,粘米為主要原料,再配以芝麻、綿菜、花生等配料,最後蒸制而成,所製作出來的棉菜粑綿軟柔糯,白蒿幽香,桐子葉香,十分誘人。


苗族哪些傳說

  1、東部地區一些苗族人崇拜盤瓠,相信“神母犬父”的傳說。盤瓠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傳說遠古高辛帝時,因戎吳將軍作亂,高辛答應誰能斬下吳將軍之首級,就能封邑賞金,把公主嫁給他。盤瓠咬下吳將軍首級而歸。盤瓠死後,大家尊奉他為共同的祖先。   2、中部地區一些苗族人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 ...

苗族哪些風俗習慣

  苗族的風俗習慣:   1、苗族男子的服飾為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包青色裹腳,衣料多為自織家機衣,其中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婦女頭帕顏色與男子相似,但包法為拆疊式,衣服滿襟,腰繫圍裙,胸前、袖口、圍裙、褲腳習慣滾邊,繡花或排紗;   2、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腳穿麻板鞋,首飾是苗族婦女喜愛之物,種類繁多,造 ...

苗族在歷史上都哪些著名人物

  苗族在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有:1、沈從文,中國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嶽煥,筆名還有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2、項崇周,又稱項四,苗名稱年四,雲南麻栗坡人,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擊法國殖民者入侵的民族英雄。項崇周出生於貧苦的苗族僱農家庭,世世代代定居於雲南邊境麻栗坡猛洞野 ...

關於苗族的電視劇哪些

  1、苗族的電視劇有《小俠龍旋風》、《烏龍山剿匪記》、《紅河淚》、《開水要燙,姑娘要壯》、《鳥巢》、《苗嶺霓裳》等等。   2、《小俠龍旋風》是由鄧育慶執導,吳奇隆、陳志朋、顧冠忠、朱寶意等主演的經典武俠科幻劇。主要描述了兩兄弟復仇的故事,吳奇隆與陳志朋在劇中飾演一對親兄弟,演哥哥的陳志朋真實年齡比吳奇隆小 ...

苗族神話故事哪些

  苗族神話故事有:   1、洪水滔天,講得是突發洪水,地上的生靈都死光了,只有兄妹三人,於是兄妹就成親,誕生下來的孩子分別是苗族、彝族和漢族;   2、神藥賀阿忙,苗寨突然蔓延一種怪病,長者說只有一種神藥可以治病,但需要歷經艱險才可以取到神藥,一位叫賀阿忙的年輕人,不怕困難,取到了神藥,救治了全寨鄉親;   ...

貴州哪些有名的苗族寨子

  1、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南貴村,是一個儲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2、郎德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又稱郎德上寨,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遊的重點村寨之一;   3、南花苗寨:位於貴州省凱里市三棵樹鎮,是貴州省 ...

苗族節日哪些

  1、苗族傳統節日有苗年、春節、龍船節、四月八節、吃新節、蘆笙節、花山節、趕秋節、踩鼓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   2、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