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苗族鼓藏節

苗族鼓藏節

  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盡相同,且各地殺牲祭祖的日子也不盡相同。 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群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須服從。鼓藏節的活動以跳蘆笙舞為主,一般5~9天,也要單數。 鼓藏節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辦"招龍"儀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龍場的楓香神樹腳,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儀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為"白鼓節",是"鼓藏節"的結束儀式。 1、招龍 招龍儀式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大典,各種禮數講究都有相應的規定。殺的豬必須是閹割後的公豬,而且豬的毛旋渦必須周正,殺豬的時候,豬的頭要朝著東方。而殺死豬後,要先將豬心窩上的一塊肉割下祭祖。而豬的四大腿要砍下來留著,待女婿、姑爺、舅舅和至親送禮時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在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楓木歌》中說,最早這個世界上有著12頭水龍,12條旱龍,12條水龍是由水牛來主管,而旱龍由人來主管。苗家人主要以養殖農耕為主,因此苗家人招龍,主要是招"水牛龍"。希望招回水龍後,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招龍既是一種習俗,更是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師的引領下,寨子裡各家各戶選出的代表,扛著銅鼓,揹著祭品沿著本寨的最高山脈而來。雨越下越大,而這絲毫也沒有阻攔招龍的隊伍行進的節奏。不管是男人還是婦女,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懷揣著祈禱,肩扛著希望。 到了高高的山頂,鬼師和寨子的長老們擺好了祭桌。鬼師開始莊重的拋撒"招龍米"並開始念祭語。 鬼師唸完招龍詞,開始了回家的歸途,一路上,鬼師拋撒著招龍米,每過一個山頭,還插上一個招龍的白紙錢。當招龍的隊伍來到了"迎龍坪"時,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擺好了祭品,鬼師將各家各戶聚集的招龍米和村民們在附近的龍脈上挖來的龍土,連同豬肉一起分發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表明已經將龍引進了各家各戶,得到了龍的護佑。

郎德上寨鼓藏節(招龍節)

  

  2月22日農曆二月初三,下午3時以後,家家戶戶的親戚們,便陸陸續續的進了朗德。錯落有致的吊腳樓前,不停的穿梭著肩扛手提著雞鴨魚肉來過節的鄉親。而來客們帶的禮品,便是今天的晚餐。禮品中,一般都少不了喜慶的爆竹,雞鴨魚肉,還有自家釀造的米酒。 招龍節又叫拉龍節,和苗家牯臧節一樣13年過一次,連續三年,時間定在猴(申)年的二月猴(申)日。據傳,在雷山控拜、麻料等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腳高,就是今天的貴州凱里三棵樹鎮一帶,後有一批獵人來到這裡打獵,看到這裡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就在猴年遷徙到了這裡。為紀念這個遷居的日子,就定猴年為郎德上寨的“招龍節”。

  招龍節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大典,各種禮數講究都有相應的規定。殺的豬必須是閹割後的公豬,而且豬的毛旋渦必須周正,殺豬的時候,豬的頭要朝著東方。而殺死豬後,要先將豬心窩上的一塊肉割下祭祖。而豬的四大腿要砍下來留著,待女婿、姑爺、舅舅和至親送禮時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在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楓木歌》中說,最早這個世界上有著12頭水龍,12條旱龍,12條水龍是由水牛來主管,而旱龍由人來主管。苗家人主要以養殖農耕為主,因此苗家人招龍,主要是招“水牛龍”。希望招回水龍後,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招龍既是一種習俗,更是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師的引領下,寨子裡各家各戶選出的代表,扛著銅鼓,揹著祭品沿著本寨的最高山脈而來。雨越下越大,而這絲毫也沒有阻攔招龍的隊伍行進的節奏。不管是男人還是婦女,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懷揣著祈禱,肩扛著希望。

  到了高高的山頂,鬼師和寨子的長老們擺好了祭桌。鬼師開始莊重的拋撒“招龍米”並開始念祭語。鬼師唸完招龍詞,開始了回家的歸途,一路上,鬼師拋撒著招龍米,每過一個山頭,還插上一個招龍的白紙錢。當招龍的隊伍來到了“迎龍坪”時,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擺好了祭品,鬼師將各家各戶聚集的招龍米和村民們在附近的龍脈上挖來的龍土,連同豬肉一起分發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表明已經將龍引進了各家各戶,得到了龍的護佑。

苗族傳統的牯藏節

  “牯藏節”,也稱“吃牯藏”、“吃牯髒”、“刺牛”,是黔東南、桂西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儀式。節日由苗族各姓牯髒頭組織。一般在歷史上關係較密切的村寨間進行,牯髒節有小牯大牯之分。小牯每年一次,時間多在初春與秋後農閒季節,吃牯村寨殺豬宰牛邀請親友聚會,其間舉行鬥牛、吹蘆笙活動;大牯一般13年舉行一次,輪到之寨為東道。“牯藏節”的重要內容是殺牛祭祖。牯藏節是苗族古老傳統的信仰型別節日。既有祭祀祖先的內容,亦有祝願豐收的含義。它的儀式莊重、禮節繁鎖、消費很大。因此,近幾十年來在大多數苗族地區已消失,惟黔東南的榕江、從江縣還舉辦過一兩次牯藏活動。

  榕江縣計劃鄉汙略苗寨的牯髒節,要選出一人任牯藏頭,每隔十三年過一次。在這當中的第七年正月初二,舉行一次“接龍”活動。接龍活動主要是從鄰村稿雪寨接回一頭白水牛。

  清晨,人們彙集在稿雪寨外的山樑上高呼:“誰家的牛吃麥苗呀!”只要聽到寨上有人“哦”地應了一聲,接龍隊伍就順著山樑載歌載舞地返回報京。負責宰牛的左肩斜佩一道彩虹,牽著白牛走在隊伍前面,白牛身後是蘆笙隊,人們伴著笙曲翩翩起舞;把白牛接到寨中的犀牛塘。

  白水牛在炮聲中進了塘,男女老幼圍在一起跳起蘆笙舞和踩鼓舞,歡慶白龍歸位。之後,將白牛殺了,取角埋於塘底,表示白龍歸位。隨後將牛肉分別給各戶享食,稱為“吃龍肉”。

  榕江縣計劃鄉等地的牯髒節“十年兩頭吃”。分“議牯”、“選牛”、“吃牯藏”三個層次。“議牯”是寨上一姓氏選出一個牯藏頭,組織掌管牯藏節的領班,“選牛”選角長、腿粗、毛純威武的牛作為“開塘牛”和“掃塘牛”。“開塘牛”由最早落寨姓氏的牯藏頭餵養;“掃塘牛”由另一姓牯藏頭來看護。選得牛後,人們放炮慶賀,並殺牛會宴議定吃牯藏日期,同時每家亦準備一頭牯髒牛。

  “吃牯藏”那天清晨,頭牛塘紮起彩門,擺上三張大桌,桌上點紅燭,並以豬頭祭祀。開塘牯藏頭帶著人們繞場三圈,然後登臺念:《牯藏詞》,敘說牯藏來歷。接著宣佈牯藏規約,最後搬開桌子,牽著開塘牛入場繞三圈,放三炮。接著眾多牯牛入場各自繞場三圈,並在每一牛頭上用塘中泥土點一下,表示這頭牛已送給祖先,這種儀式稱“踩堂”。踩堂完畢,各自牽牛回家。早飯後,三聲鐵炮響,將所有牯藏牛放入場,任其大打一天到夜。第二天五更時分,三聲鐵炮,開塘牛被牽到牯藏場前宰了;人們聞炮聲將各自的牛宰殺,大吃三天。到第四天將外寨的姑娘接來塘中吹笙跳舞。笙舞完畢,將掃塘牛牽入場中作掃塘儀式。於是牯藏在眾人歡呼聲中結束。


苗族傳統節日:牯

  在苗族文化中有一個傳統節日,叫做“牯藏節”,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節日,這一天要舉行非常盛大的祭祖儀式,主要內容是殺牛祭祖。   那麼,苗族人是如何度過牯藏節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牯藏節開始,牯藏頭在村中挑選連同自己在內12名德高望重的長老。組成一支祭祀隊伍,非常有意義的是,其中一名是年輕美貌的女性, ...

  農曆七月三十是一個宗教節日,名為"地藏節"。地藏是在釋迦既滅以後,彌勒佛未生以前,世間眾生賴以救苦的一尊菩薩,地藏王曾經發誓:他要在普渡眾生以後始願成佛,因此常常現身於人、天、地獄之中,救助苦難。有的佛書上說地藏王就是閻羅王的化身,是以慈祥面目出現的陰司主宰。   在過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 ...

歷史傳說和規模

      傳說一   這種古老的祭祖禮儀在苗族的創世歌裡有所記錄,因為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再加上苗族人能歌善舞,所以歌便成了苗人最好的記錄方式。歌詞敘述說楓樹是萬物的生命樹,這生命樹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後,樹根變成泥鰍,樹幹變成銅鼓,樹枝變做鵲鴿,樹心裡生出了蝴蝶,蝴蝶生下了十二個蛋,成為十二個蛋的媽媽。 ...

苗族跳花

     嘎苗族跳花節   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十,這一天是六枝特區梭嘎鄉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跳花節。   梭嘎苗寨是亞洲第一座露天生態博物館,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的民族習俗、民族歌舞、民族服飾、民族工藝、民族建築等,內容豐富多彩,風情古樸濃郁,是研究中國民族文化的活標本。   長角苗苗胞的跳花節是巳沿襲數年,開展 ...

三月三小牯 去苗寨看鬥牛

  農曆三月三,貴州黎平縣平寨鄉六合片區苗族同胞過小牯藏節。牯藏節又稱祭祖節,分為小牯藏和大牯藏,小牯藏只過“三月三”,主要活動是請客人來祝賀水牛、開展鬥牛活動和宴請賓客。節日前一天要到祖母堂(即社吉壇、薩壇)祭祀,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手拉手圍壇歌唱,唱敘先人的功德,以求寨興人旺,財豐物阜,此後就是吹蘆笙,踩歌 ...

體驗“吃”,感受苗家情

  吃鼓藏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旅遊文化產品。圖為2012年雷山苗年節暨鼓藏節開幕式上的祭鼓表演。接客當天,煙花鞭炮聲成了整個苗寨最主要的聲音。“吃鼓藏”是黔東南苗族最大的祭祖活動,一度在苗寨絕跡。近年來,“鼓藏節”恢復盛行。11月25日至29日,由中國民族博物館、貴州省旅遊局、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辦,中 ...

苗族打背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衝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矇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