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麻菜:學名叫做“小苦蕒”,是一種藥用食用兼具的無毒野生植物,一年生草本,藥名叫“敗醬草”,異名女郎花、鹿腸馬草,民間俗稱苦菜,別名刺楬、天香菜、荼苦莢、甘馬菜、老鸛菜、無香菜等,為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葉。此外,另含有蒲公英自醇、甘露醇、蠟醇、膽鹼、酒石酸等多種成分。苦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主治痢疾,黃疽,血淋,痔瘻等病症。
苦麻菜:學名叫做“小苦蕒”,是一種藥用食用兼具的無毒野生植物,一年生草本,藥名叫“敗醬草”,異名女郎花、鹿腸馬草,民間俗稱苦菜,別名刺楬、天香菜、荼苦莢、甘馬菜、老鸛菜、無香菜等,為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葉。此外,另含有蒲公英自醇、甘露醇、蠟醇、膽鹼、酒石酸等多種成分。苦菜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等功效,主治痢疾,黃疽,血淋,痔瘻等病症。
民謠雲:“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清明過後,鶯飛草長,正是挖苦苦菜的大好時機。
苦苦菜是我國人民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史籍《周書》中有:“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中提及的更多,如:“採苦採苦,首陽之下。”“採茶採樗,食我農夫。”據說當年王寶釧為了活命曾在寒窯吃了18年苦苦菜。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農民們在每年春天青黃不接之時,要靠苦苦菜充飢。民間還有歌謠:“苦苦菜,帶苦嘗,雖逆口,勝空腸。”道出了苦苦菜在災荒年月的汗馬功勞。當年紅軍長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飢,渡過了一個個難關,江西蘇區有歌謠唱道:“苦苦菜,花兒黃,又當野菜又當糧,紅軍吃了上戰場,英勇殺敵打勝仗。”革命勝利後,苦苦菜被譽為“紅軍菜”、“長征菜”。
苦苦菜遍佈全國,醫學上叫它敗醬草,寧夏人叫它“苦苦菜”,陝西人叫它“苦麻菜”,藥物學家李時珍給它起了個更好聽的名字叫“天香草”。中國著名美食家聶鳳喬先生1958年來寧夏時發現了開黃花的苦苦菜,名曰“甜苦菜”,其葉片大,莖稈脆,苦中帶甜。與常見的開藍色花朵的苦苦菜相比,有很多優點。
苦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它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綱目》中說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可見苦苦菜還是一種延年益壽的“長命菜。”醫學上多用它來治療熱症,古人還用它醒酒。明代詩人黃正邑有詩詠道:“但得菜根俱可啖,況於苦蕒亦奇逢。初嘗不解回甘味,慣醉方知醒酒功。”在寧夏農村,農民們把它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有的村婦用黃米湯將苦苦菜醃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堪稱一絕。有的人還將苦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麵,各具風味。涼拌、什錦、扣肉、蛋卷、酸湯等菜譜,昔日“下里巴”菜如今登上大雅之堂,走上了城市餐廳,很受青睞。有兒歌贊曰:“甜苦菜,麻苦菜,孫子鏟來爺爺賣,賣給城裡的老奶奶,老奶奶笑呆呆,說它好吃是好菜。”
在生活中,我們吃的食物有時候是根據時令來分配的,吃當季的瓜果蔬菜,營養價值是非常高。每年到了小滿節氣的時候,適合吃得比較清淡,苦瓜和苦苦菜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有非常不錯的功效。
枸杞苗又叫枸杞尖。在小滿時令的時候,吃枸杞苗對身體非常好。中醫認為,枸杞苗全株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除煩、滋陰明目的作用。適於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口乾、手足心熱以及肝腎虧虛、兩目乾澀、虛火牙痛等病症。 摘取枸杞嫩苗放入素上湯內灼熟或滾湯而食,啖之清爽祛暑;喜香口之味則可先炒枸杞苗至半熟,倒入蛋漿(發打蛋漿時先加入鹽,胡椒粉及生油拌勻)煎至金黃半焦,佐粥下飯皆美。
吃苦瓜
每年等到小滿時節的時候,吃點苦瓜是清熱解毒的一劑良方。苦瓜具有清熱、養血益氣、補腎健脾、滋肝明目的功效,對治療痢疾、瘡腫、中暑發熱、痱子過多、結膜炎等病有一定的功效。苦瓜中的苦瓜素被譽為“脂肪殺手”能使攝取脂肪和多糖減少。 選苦瓜關鍵在果瘤,也就是苦瓜表面凸起的地方。果瘤的顆粒越大越飽滿,瓜肉就越厚;果瘤顆粒越小,瓜肉就越薄。發黃的苦瓜一般都過熟,口感不好。
吃苦菜
在小滿節氣的時候,吃苦苦菜是非常重要的習俗。“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小滿時節,飲食以清淡為宜,而過去這個時候,正是各類野菜上市的時候,包括苦菜在內的野菜。因此,這天民間有著小滿吃野菜、苦菜,清熱解毒的習俗。而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就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