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岳陽樓記》寫於慶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寫此文時作者並未登臨岳陽樓,只憑藉此圖寫出了《岳陽樓記》。
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江蘇市吳縣人)。
創作背景:《岳陽樓記》寫於慶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呂夷簡,范仲淹貶放河南鄧州,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作記。並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寫此文時作者並未登臨岳陽樓,只憑藉此圖寫出了《岳陽樓記》。
范仲淹,字希文。死後諡號文正,史稱范文正公。和包拯同朝,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江蘇市吳縣人)。
1、《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2、這篇文章透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達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
3、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記敘、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動靜相生,明暗相襯,文詞簡約,音節和諧,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對比,成為雜記中的創新。
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飢渴。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