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茴香豆+紹興知名的“閒食”

茴香豆 紹興知名的“閒食”

  茴香豆原是紹興民間比較普遍的“閒食”,由於價廉物美,經濟實惠,逐步被城鄉酒店作為四季常備的“過酒坯”,兒童、婦女也願花點零錢一飽口福。因而茶館、小攤也樂於這種小本經營,逐漸成為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風味特產。

  茴香豆酥軟清鮮,香味濃厚。茴香豆表皮起皺呈青黃色,豆肉熟而不腐、軟而不爛,咀嚼起來滿口生津,五香馥郁,鹹而透鮮,回味微甘。民間認為茴香豆“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謙裕、同興好醬油,曹娥運來芽青豆,東關請來好煮手,嚼嚼韌糾糾,吃咚嘴裡糯柔柔”的民謠。

  茴香豆,實際上就是上乘的幹蠶豆(紹興人俗稱羅漢豆),加清水入鍋,再加上茴香、桂皮、精鹽、老酒煮透,取出瀝乾即成。豆粒清香味美,經久耐嚼,價格低廉,最受平民顧客的歡迎。用一粒茴香豆抿一口酒,這是老酒客常有的事。魯迅先生描寫孔乙己用茴香豆下酒是經過仔細觀察的。就是那些手頭寬裕而又精明的顧客,大多也要點上一碟茴香豆,因其確有特色。

  由於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寫到關於茴香豆的有趣情節,茴香豆隨著小說的傳播而蜚聲國內外。凡是來到魯迅故里的旅客,多半都要慕名到附近的咸亨酒店,身臨其境地品嚐一下茴香豆和紹興老酒,體驗當年孔乙己的生活,欣賞越郡的古樸民風,臨走時還要捎帶幾小袋茴香豆去饋贈親友。

陝西最知名的十大面食 陝西十大面食有哪些

  提到陝西這個省份,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備受食客歡迎的麵食,陝西的麵食那麼多,其中哪些最為出名呢,本文就為大家盤點十大最知名的山西面食。

  陝西最知名的十大面食

  1.油潑面

  油潑面是起源於明代,集酸辣、香辣、鮮香味道於一體的陝西傳統特色麵食之一,中國最出名的十大面條之一,正宗的麵食通常是將手工製成的麵條在煮熟過涼後撈入碗中,放入花椒粉、辣椒粉、鹽等配料,再澆上一勺滾燙的採菜油,最後調入適量的醬油和香醋,即可食用。

  2.臊子面

  臊子面是一種以寶雞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的著名西府小吃、陝西省特色傳統麵食之一,中國十大最好吃的麵條之一,廣泛流行於陝西關中平原、甘肅隴東等地方,臊子面的臊子通常以五花肉為主要原料,而一碗好的臊子也是這碗麵的靈魂所在。

  3.biangbiang面

  Biangbiang面是因麵條打在面板上發出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的陝西關中地區漢族傳統風味麵食,通常麵條是利用手工拉制而成,在食用時通常還會配以菠菜、胡蘿蔔、雞蛋等菜碼,最後成品色澤鮮豔,入口後餘味悠長。

  4.漿水面

  漿水面是一道廣泛流傳於甘肅、寧夏、陝西、山西一帶,通常以漿水作為麵條湯汁的麵條,據傳是起源於漢高祖劉邦時期。通常成品會加入白菜、薺菜、芹菜等葉類蔬菜,根據個人口味可以加入油潑辣子、香菜、花椒等輔料,口味集酸、辣、清香於一體。

  5.戶縣軟面

  戶縣軟面因麵條像褲袋而被評為關中八大怪,而這種在麵條煮好後,通常還會配以豬肉、土豆、蒜苗、雞蛋、木耳、小青菜等菜碼做成的臊子及其他調味料一同食用,是去到陝西地區必吃的一道傳統美食。

  6.扯麵

  扯麵是廣泛流行於陝西、山西南部、甘肅等地,有著三千多年發展歷史的傳統麵食,其中以西府扯麵和寶雞扯麵最為正宗,在麵條製作好後,通常還會拌上臊子、紅蘿蔔、豆角、雞蛋、菠菜等調味料。

  7.擀麵皮

  擀麵皮是一種以西府寶雞地區出品最為出名的陝西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名小吃,也是帶有柔軟勁道、韌度高有筋性,酸辣可口特點的關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寶雞岐山擀麵皮還在2011年被評定為中華名小吃。

  8.褲帶面

  褲帶面是陝西八大怪之一,是陝西的一道特色的美食小吃,最早起源於秦朝時期的陝西關中地區,目前已經成為流星雨陝西地區的風味麵食,通常製作麵食的面很寬並極具韌性,入口勁道,其中以陝西藍田褲帶面最為出名。

  9.蘸水面

  蘸水面是一道具有陝西省獨特風味,備受西北人士喜愛的獨居特色的傳統麵食小吃,而在陝西賣的蘸水面條大多都是論根賣,長度可達1米,寬的可達5至6釐米,而吃起來通常是將面盛在面盆中共同食用,每人都會調一碗內部具有蒜苗等五味佐料的蘸料碟。

  10.羊肉面

  羊肉面是以麵條和羊肉為主要原材料製成,在陝北榆林、內蒙大部還有安徽蕭縣有著廣泛流傳的麵食,而這一碗麵雖然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但其中以榆林羊肉面最為初民,堪稱是陝北面食的代表。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老北京過清明節的習俗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籤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裡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家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抬大轎抬著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絡,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中秋節的俗---中秋節吃什麼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 ...

紹興冬至習俗

  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嘉泰會稽志》稱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後106天為準,謂“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為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 ...

除夕的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醃製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儘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 ...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傳說,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之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後,開始時還銘記介之推,但是時間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難受 ...

中秋節各地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吃月餅的習俗,除了吃月餅,許多地方都會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生活習俗吃一些土特產和時令水果。比如廣東人過中秋,在吃月餅的同時,還有吃芋頭、菱角、田螺和柚子的傳統習俗   品清茶、嘗月餅   吃甜味月餅飲花茶最好,有香甜兼收之妙;吃鹹味月餅飲烏龍茶或綠茶為佳,有清香爽口之 ...

臘八節習俗俗傳說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據說 ...

春節各地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