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此外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觀點。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代表作品《荀子》,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此外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觀點。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代表作品《荀子》,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當大的貢獻,荀子是儒家最後一位集大成者,又是法家的創始人,他的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範。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
一、選自:
《荀子第二十三·性惡》: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
二:荀子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出生,公元前238年去世,名況,字卿,華夏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世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三、思想主張: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