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勸學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用了修辭手法的名人名言
用了修辭手法的名人名言:1、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蕭楚女,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 我是你的,我的祖國!都是你的,我的這心、這靈魂;假如我不愛你,我的祖國,我能愛哪一個人?——裴多菲,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
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運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
荀子的勸學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透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認為,學習可以增長知識才幹,修養品德氣質;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態度;要學習儒家經典,同時要善於向賢者求教,也要善於教人;學習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荀子勸學的經典語錄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用了什麼手法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用了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以史詩般的氣勢記述農家的勞作、艱辛,以時間為線索將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出自《國風·豳風·七月》。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意思是: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蘆葦割。敘述農人一年到頭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反映了豐富的生產勞動的內容和濃郁的節氣風俗,應該說是不可多 ...
描寫景物的句子最好用到修辭手法
1、遠遠望去,一座座翠綠的山峰連綿起伏,有的像高大的金箍棒,筆直筆直,峰頂隱沒在雨霧之中;有的如錐,就像一個三角形穩穩地矗立在那兒,更多的,則像一層層波浪總也看不到頭。
2、秋雨如煙如霧,無聲地飄灑在那空地上的瓦礫堆裡,枯枝敗葉上,淋溼了地,淋溼了房,淋溼了樹。
3、萬里晴空,陽光燦爛。春姑娘曬得 ...
艾青的綠用什麼修辭手法
1、艾青的這篇文章運用了比喻和象徵的修辭手法。
2、這是一首描寫“綠”的詩。作者是艾青。他用樸素的語句寫下了綠的美。
3、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蔣正涵,字養源,號海澄。曾用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出生於浙江金華,現當代文學家、詩人、畫家。 ...
芳菲盡和始盛開用了什麼手法
運用了對比的藝術手法,將“芳菲盡”與“始盛開”對比,寫的是詩人在山外春已歸去的時節,在山中卻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這種自然界的強烈反差,令詩人產生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的複雜感慨。從字面上,詩人在登山之前,曾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當一片春景映眼簾時,又感到一些由衷的驚喜與無奈的寬慰。 ...
主人下馬客在船運用了什麼手法
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
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表達一個完整句子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了什麼手法
運用了比喻手法。通俗的說,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據聯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處,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即所謂“舉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表達效果,用於各種文章或應用文,在語言寫作時表達方法的集合。修辭手法一共有63大類,79小類。透過修飾、調整語句,運用 ...
荀子勸學原文及翻譯
1、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