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草原人家的除夕夜

草原人家的除夕夜

  在喜慶的鞭炮聲中,家住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呼熱圖淖爾蘇木牧民朝魯一家開始準備一年中最豐盛的家庭聚餐——年夜飯。

  2月的內蒙古草原仍舊天寒地凍。與所有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一樣,除夕是40歲的朝魯家最忙碌又最歡樂的日子。蒙古族群眾把除夕叫做“畢圖”或“畢頓”,是封閉、完整之意。在他們看來,除夕是一年的終結,是給一年畫上了句號之日,因此,蒙古人有在除夕夜吃整羊頭或吃包子、餃子的傳統習俗,並把它稱為吃“畢圖餐”。

  在朝魯家三間磚瓦房旁邊的蒙古包裡,女主人哈斯格日勒在支起的大鍋裡,煮著剛剛宰殺的整羊,為年夜飯做準備。除夕吃“手扒肉”是蒙古民族傳統習俗,以示閤家團圓。

  晚上6時,這戶草原蒙古人家豐盛的年夜飯開席。在孩子們的歡呼聲中,女主人把熱氣騰騰的羊肉端上桌,將羊頭放在整羊上面,羊頭朝向家裡年紀最長、輩分最高的老母親。作為一家之主的朝魯,用刀在羊頭的額部劃一個“十”字後,全家人開始享受豐盛的年夜大餐。“這兩年我們年夜飯的內容有變化,以前這些都沒有。”女主人指著桌子上各種時令蔬菜製成的菜和大瓶的飲料說,“以前桌子上幾乎全是肉食和奶食,現在餐桌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鮮蔬菜,我們草原上也開始講究營養均衡了!”

  喝酒,是蒙古族過除夕必不可少的內容。蒙古族的年夜飯,按常規要多吃多喝。民間還流行年夜飯的酒肉剩得越多越好的說法,象徵新的一年全家酒肉不竭,吃喝不愁。

  我們要用最喜慶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希望明年又是一個豐收之年!”

  蒙古族的除夕夜講究不睡覺,家家戶戶的燈必須點到天明。此夜,全家不分老幼盡情娛樂,一夜不睡,直到天明,新的一年開始了!

駱駝泉旁訪撒拉人家

  午飯剛過,撒拉族老人韓佔祥就帶著他的小兒子在自家院中做起了木工活。青藏高原6月的燦爛陽光灑滿了這個院落,院中花樹掩映,鳥鳴不斷。

  看到記者一行到來,這位70歲的老人放下了手中的活計,帶我們參觀起他的家。高大的門樓、粉牆隔開了臨街的嘈雜,院中的正房和廂房錯落有致,木質的結構和古樸的雕花是這些房屋的最大特色。

  “我家的房子是撒拉族的典型建築,融入了撒拉族的文化。”韓佔祥說。只見他家正房的門楣上刻有三層木雕圖案,他介紹說:“最下面是梅花盛開的清真寺,中間是藍天映襯下的天堂和仙桃,最上面是阿拉伯文的經文。”

  “撒拉族是個愛花的民族,家家戶戶都種花。實在沒有地方種,主人也會在房頂撒上土,種上各種花。也因為太喜歡花了,人們怕冬天看不到,所以就把花雕刻在了房子上,這樣一年四季,就不愁沒有花看了。”韓佔祥說,撒拉族的這種建築風格已有300年曆史了,新房子也都是這麼建的。

  在屋中坐定後,老人將撒拉族的歷史娓娓道來:相傳700多年前,在中亞撒馬爾罕地區有一個部落,為首的頭人是兄弟倆,由於不能忍受派系鬥爭,他們率領同族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以及一部《古蘭經》,一路向東,尋找新的樂土。他們越天山、過嘉峪關、繞河西走廊、渡黃河,來到現在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定居。目前,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居住著7萬多撒拉族群眾。

  據悉,當地有一眼著名的清泉,叫駱駝泉。讓韓佔祥自豪的是,他家離駱駝泉不遠。走進韓家之前,記者探訪了駱駝泉,得知它已經作為當地著名的文化景點被保護起來。只見駱駝泉的周圍是茂密的蘆葦叢,在三畝見方的院子裡,池水佔了一畝地,深一米多,清澈見底。

  而撒拉族祖先帶來的那部《古蘭經》,一直被撒拉族人民視為歷史見證和傳世之寶。記者從循化縣有關部門瞭解到,位於街子清真寺的《古蘭經》展覽館目前已完成裝修,將於近期對外開放。新建成的《古蘭經》展覽廳佔地面積近300平米,展廳佈置採用伊斯蘭建築裝飾風格,將以展示千年手抄本《古蘭經》為核心,同時收集存放一些其他版本《古蘭經》。

  2004年9月,國家文物局派出專家組對這部《古蘭經》手抄本進行鑑定後初步認為,其成書年代可能為公元8-13世紀,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古蘭經》手抄本。

  近幾年,國家加大投資,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實施了190餘項惠民富民專案,有力地推動了撒拉族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7萬多名撒拉族群眾從中受惠。

內蒙古草原旅遊必知的習俗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有: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溼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菸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髒衣物,或者將不乾淨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病忌:牧民家有重病號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產忌:蒙古族婦女生孩子時的忌諱。各地習俗大同小異。蒙古族婦女生孩子不讓外人進產房。一般要在屋簷下掛一個明顯的標誌。生男孩子掛弓箭,生女孩則掛紅布條。客人見標誌即不再進入產房。

  忌蹬門檻:到牧民家作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區、半牧區的蒙古人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踏蒙古可汗宮帳的門檻,即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忌摸頭:蒙古族忌諱生人用手摸小孩的頭部。舊觀念認為生人的手不清潔,如果模孩子的頭,會對孩子的健康發育不利。

  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時,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並看住狗後再下馬,以免狗撲過來咬傷人。千萬不能打狗、罵狗,闖入蒙古包。

  作客忌諱:牧民雖好客,但作客的忌諱也比較多。客人進蒙古包時,要注意整裝,切勿挽著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帶上。也不可提著馬鞭子進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門的右方,並且要立著放。進蒙古包後,忌坐佛龕前面。否則主人就會冷待客人,並認為客人不懂禮俗,不尊重民族習慣。


西江水上人家春節風俗

  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 過春節了,漁民們在住處貼上了吉祥祝福的紅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 ...

春節習俗之除夕夜:貼門神、貼春聯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 ...

鄂西北農村春節習俗:除夕夜 “守歲”

  每年臘月三十日叫除夕,意思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   這一天也許是最忙的一天,也是最興奮的一天。   女人的本職工作自然是張羅團年飯。   男人帶著小孩撕掉舊對聯、門畫,貼上新的對聯、門畫、中堂、年畫。   接著是祭祖。男人把事先買好的火紙用錢鑿鑿上銅錢的印記,提上香裱、菸酒、鞭炮,帶上孩子,給祖輩們上墳。 ...

天上人家 絕壁上的懸空村

  你見過在懸崖峭壁上的村落嗎?聽起來似乎是武俠小說中世外高人居住的地方,可是在山林茂密、奇異靈秀的寧武就有這麼一個地方。寧武是山西黃土高原上的一顆綠色明珠。寧武80多萬畝原始次生林海,將該縣東寨鎮十幾公里處的“王化溝”這個小村深匿其中,而王化溝村就是被傳稱建在峭壁上的“懸空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富有特色 ...

草原都城: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騎馬民族所建立,它被認為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產物。2012年6月29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致同意將中國申報的文化遺產專案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元上都遺址成為中國第30項世界文化遺產, ...

哈薩克族服飾——濃郁的草原氣息

  民族文化   哈薩克族,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主體民族,伊犁州現有1021497人。在伊寧市和各縣均有分佈,東5縣所佔比重較大,尤以新源、尼勒克、昭蘇3縣為多。哈薩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組。哈薩克人曾使用過突厥文、回鶻文,10世紀以後隨著伊斯教的入,哈薩克人信仰了伊 ...

香格里拉草原的小情調

   香格里拉的草原很美,群山中央,綠綠的草地,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勾畫出高寒地區草原的共同特徵。茂密的森林環抱著大小不等的平坦草原,不失大氣之勢,又有秀雅的小資情調。   小溪和溼地呈現出不同的場景,穿插生長的小葉杜鵑、狼毒花和許多不知名的野花,一片綠接著一片紅又一片金黃,成群的犛牛,黑亮亮的藏豬,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