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草間彌生藝術特點

草間彌生藝術特點

  1、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en: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取向的內容;草間所用的創作手法則有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2、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還有裸體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補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3、此外,草間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許多作品都以蕈類聚生的造型出現。在1990年代之後,草間加入了商業藝術的領域,與時裝設計界合作,推出了帶有濃厚圓點草間風格的服飾,並開始販賣許多藝術商品。

草間彌生簡介

  1、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畢業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女子學校。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

  2、她曾與當代卓越的藝術家如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克勒斯·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一起聯展。

  3、1939年,草間彌生(YayoiKusama)約10歲時,開始被大量幻覺困擾,因而時常有自殺企圖。她留有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畫中就已充滿了小圓。

  4、1954年,草間在繪畫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達: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5、1955年,與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通訊,並開始準備到美國。

  6、1957年,移居美國,大部份時間都在紐約市創作,並開始有“前衛的女王”之稱。1960年代參加了許多反戰運動。

  7、1963年,在紐約市的綠藝廊參加了七人聯展,展出作品是軟雕塑,參展藝術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歐登柏格。

  8、1965年,在紐約展出《無限鏡屋》(InfinityMirrorRoom),個人特色(白底紅點、大面鏡、藝術家站在中央)相當引起注意。

  9、1966年,作品《無限的愛》(LoveForever),使用小圓燈泡和大面鏡無限反射的空間裝置,造成了相當視覺迷幻的作品,可說是草間的成名作。該年受邀參加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名為《那克索斯的花園》(NarcissusGarden)

  10、1968年,創作短片“消滅自己”(草間の自己消滅)得到了比利時第四屆國際短片大獎與第二屆日本聯合樹下電影節(アン?アーバー映畫祭)的銀獎。

  11、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殺未遂常習犯)

  12、1983年,新小說《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獲得日本第10屆野性時代新人文學獎。(此書在1999年有中文翻譯,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3、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

  14、1998年,參加了臺北雙年展。

  15、1998年出版的草間彌生作品集,收錄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間的當代藝術作品1951年,青年時的繪畫作品《彷徨的夢》(Zanmu)獲得日本第二屆創作獎入選。

  16、2000年,參加澳大利亞雪梨2000雙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無限鏡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樣的材質複製,原作已毀損。整個作品空間為250x500x500釐米)。

  17、2001年,獲得日本朝日賞AsahiPrize。

  18、2002年,出版自傳《無限的網》。

  19、2003年,在日本與美國展開了長期的巡迴回顧展。並獲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Chevalierdel’ordredesartsetdeslettres)

  20、今日她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並以七十多歲的高齡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她的工作室離治療所不遠,她曾經常對媒體表示“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21、2012年,草間彌生本人、其工作室以及長久代理她作品的大田藝廊(OtaFineArts)與蘇富比合作策劃了一場“草間彌生-花兒在我心中為香港綻放”的獨一無二草間彌生作品展售會。該展售會將會在2012年5月19至31日在「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辦。

  22、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亞洲巡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開展。

  23、2014年9月25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西岸藝術設計博覽會中,20餘副草間彌生作品展出。

草間彌生南瓜作品分析

  1、草間彌生對南瓜情有獨鍾,南瓜是她作品裡常見的要素。她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南瓜,南瓜都是非常完美、有趣和可愛的,每次看它時都會有新發現。

  2、草間彌生曾說,“我第一次看到南瓜還是小學的時候。我去祖父的苗圃玩耍時,在小路旁看到黃色的花和小小的南瓜。我把手伸向茂密的葉子,在其中翻找到一隻南瓜。當想將它從莖幹上扭下來時,我聽見南瓜用生命向我敘說著什麼。”

  3、儘管在日本“南瓜”是用於形容人又矮又胖,但最吸引草間彌生的地方正是南瓜的大肚子,她認為南瓜的形狀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安定感。草間彌生從小在不安定的家庭氛圍中長大,風流的父親、暴力的母親導致了她對於愛和穩定的嚮往,南瓜在草間彌生的孩提時代無數次的慰藉過她的心。


作品介紹

  1、草間彌生作品:《聖馬克教堂的燃燒》(1985年)、《天地之間》(1988年)、《拱形吊燈》(1989年)、《櫻冢的雙重自殺》(1989年)、《如此之憂》(詩集,1989年)、《鱈魚角的天使》(1990年)、《中央公園的毛地黃》(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紐約故事》(1993年)、《螞 ...

爾頓失樂園的藝術特點

  藝術特點:   1、雄渾宏偉的風格。除全詩結構宏偉之外,作品中又充滿了宏偉的圖景,如天上戰爭,漫天刀光劍影,地動山搖。   2、長詩的文字在樸素莊嚴之中體現出宏大壯麗的美。以無韻詩的體制,鏗鏘洪亮,不拘泥,表現宏偉的革命氣勢。   3、巧妙隱蔽的諷喻。他在極端惡劣的政治環境下,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把自己的 ...

藏族器物造型的藝術特點

  藏族器物給人的總印象是看上去端莊敦厚,收放合度,和藏族建築及服裝的特點基本趨於一致。如酥油燈的造型就很像一個穿皮袍的藏北婦女;壺、罐、壇類,雖都用倒置梯形的形式,但上下寬窄與高度所形成的比例關係,都能使人產生一種非常安定的感覺。不故弄玄虛,不譁眾取寵,崇尚自然美的規律,這正是藏族人民的性格在造型形式中的體 ...

斷臂維納斯的藝術特點

  斷臂維納斯的藝術特點:採用了簡潔的藝術處理手法,體現了人體的青春、美和內心所蘊含的美德。整尊雕像無論從任何角度欣賞,都能發現某種統一而獨特的美。這種美不再是希臘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現的“感官美”,而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理想美,充滿了無限的詩意。 ...

什麼是藝術特點

  藝術特點,也稱“表現手法”。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   在文學創作中,有敘述、描寫、虛構、烘托、渲染、誇張、諷刺、抒情、議論、對比等手法。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 ...

東山藝術特點分析

  分析:   1、《東山》以周公東征為歷史背景,以一位普通戰士的視角,敘述東征後歸家前的複雜真致的內心感受,來發出對戰爭的思考和人民的同情。   2、詩的開篇,以開門見山,直賦其事的手法,簡單直接地表明故事的背景和緣由。在敘事之中,插入景物描寫,這是這首詩的一個創舉。這種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為後世文人發揚光 ...

菩薩蠻韋莊寫江南好的藝術特點

  此詞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在送別之作中別具一格,開篇水是眼波橫二句匠心獨運,說水是眼波橫流、山上眉峰攢聚,其妙處不僅在於推陳出新、發想奇絕,而且在於運用移情手法,化無情為有情,使原本不預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別的場面,為友人的離去而動容;欲問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髮,亦見用筆靈動、造語新奇,眉眼盈盈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