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荊楚大地的歲時節令

荊楚大地的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也就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習俗活動。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部記載地域性歲時習俗的筆記小品,反映了古代荊楚大地的社會景象和人們的生活情趣。荊楚大地主要的歲時節令有:

  一月一日:拜天地、祭祖先、貼春聯、門神,放鞭炮、闢除邪惡。

  一月二日:祭財神。

  一月十五日:上元節(十三至十七日為上燈節)。

  二月二日:龍抬頭。

  三月:清明節,掃墓、踏青、插柳枝於墳頭。

  五月五日:端午節,門前插菖蒲或艾蒿,食粽子。

  六月六日:曬衣。

  七月七日:乞巧節。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祭祖先。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吃月餅。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

  十月一日:送寒衣。

  十一月十五日:冬至,祭祖先。

  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守夜迎諸神。

  各種歲時風俗活動的產生,顯示了我們祖先對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們祈望五穀豐登、人畜兩旺、歲歲平安。

  荊楚傳統的節俗活動,豐富多彩,難以盡述。僅以春節為例。臘月過了一半,荊楚各地就開始有了年終的氣氛,街上有了西瓜子、花生米、年糕等各種各樣的年貨出售。此外,印著灶王爺、門神、財神的“年紙”,象徵喜慶吉祥的“年畫”、“春聯”也紛紛上市出售。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各地就開始有了過年的氣氛。二十三日被稱為“過小年”。也是灶祭日。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人。到了十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家家戶戶要備年貨、貼春聯。大年三十晚上,所有的人家要團年。晚飯時美味佳餚一起擺上,餃子是必備之物。在包餃子時,有的家庭還放進棗子,寓示著早生貴子。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此時,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名叫“紅包”。到了晚十二時,家家鞭炮齊鳴,吃年糕、餃子,迎接新年的到來。《荊楚歲時記》這樣記述古代荊楚人民過春節的歡樂情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惡鬼。”每到初一這天,家家戶戶爭相燃放爆竹,以嚇退怪獸。“正月一日,繪二神貼門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謂之門神。”為祈求平安,人們還在門戶戶上貼門神、掛桃符來驅逐邪惡。

  《荊楚歲時記》還描繪了春節隆重而歡慶的場面:“長幼悉正衣冠,以次祥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油,......凡飲酒。次第從小起。”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齊整,到親戚朋友和鄰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賀拜年。各家還為拜年的客人準備了糖、水果、糕點、瓜子等款待品。人們頻頻舉杯,暢飲豐收美酒,年幼者首先品嚐,享受著節日的優待。

  從初一到初五為止,新年的各種禁忌將解除。初五又稱為“破五。”從初六開始,人們開始做家務幹農活。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為“燈節”,商店、大街上到處張燈結綵、玩獅子、舞龍燈、採蓮船、唱地方花鼓。《太平廣記》載:在江陵,提燈祭是在一月十五日舉行。這天無數的男男女女沿著河邊走過。十五日既是燈節的中心日,又是元宵節。人們把它看作新年的最後一天,吃元宵,逛燈會,喜慶萬物更新,新的一年有一個好開頭。這樣,自“過小年”以來近一個月的荊楚正月節令活動便告結束。

荊楚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也就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習俗活動。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部記載地域性歲時習俗的筆記小品,反映了古代荊楚大地的社會景象和人們的生活情趣。荊楚大地主要的歲時節令有:

  一月一日:拜天地、祭祖先、貼春聯、門神,放鞭炮、闢除邪惡。

  一月二日:祭財神。

  一月十五日:上元節。

  二月二日:龍抬頭。

  三月:清明節,掃墓、踏青、插柳枝於墳頭。

  五月五日:端午節,門前插菖蒲或艾蒿,食粽子。

  六月六日:曬衣。

  七月七日:乞巧節。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祭祖先。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吃月餅。

  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

  十月一日:送寒衣。

  十一月十五日:冬至,祭祖先。

  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守夜迎諸神。

  各種歲時風俗活動的產生,顯示了我們祖先對自然運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們祈望五穀豐登、人畜兩旺、歲歲平安。

  荊楚傳統的節俗活動,豐富多彩,難以盡述。僅以春節為例。臘月過了一半,荊楚各地就開始有了年終的氣氛,街上有了西瓜子、花生米、年糕等各種各樣的年貨出售。此外,印著灶王爺、門神、財神的“年紙”,象徵喜慶吉祥的“年畫”、“春聯”也紛紛上市出售。從臘月二十三日開始,各地就開始有了過年的氣氛。二十三日被稱為“過小年”。也是灶祭日。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人。到了十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昇天。去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家家戶戶要備年貨、貼春聯。大年三十晚上,所有的人家要團年。晚飯時美味佳餚一起擺上,餃子是必備之物。在包餃子時,有的家庭還放進棗子,寓示著早生貴子。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此時,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名叫“紅包”。到了晚十二時,家家鞭炮齊鳴,吃年糕、餃子,迎接新年的到來。《荊楚歲時記》這樣記述古代荊楚人民過春節的歡樂情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魈、惡鬼。”每到初一這天,家家戶戶爭相燃放爆竹,以嚇退怪獸。“正月一日,繪二神貼門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謂之門神。”為祈求平安,人們還在門戶戶上貼門神、掛桃符來驅逐邪惡。

  《荊楚歲時記》還描繪了春節隆重而歡慶的場面:“長幼悉正衣冠,以次祥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油,......凡飲酒。次第從小起。”大年初一,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齊整,到親戚朋友和鄰居家拱手作揖,相互祝賀拜年。各家還為拜年的客人準備了糖、水果、糕點、瓜子等款待品。人們頻頻舉杯,暢飲豐收美酒,年幼者首先品嚐,享受著節日的優待。

  從初一到初五為止,新年的各種禁忌將解除。初五又稱為“破五。”從初六開始,人們開始做家務幹農活。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為“燈節”,商店、大街上到處張燈結綵、玩獅子、舞龍燈、採蓮船、唱地方花鼓。《太平廣記》載:在江陵,提燈祭是在一月十五日舉行。這天無數的男男女女沿著河邊走過。十五日既是燈節的中心日,又是元宵節。人們把它看作新年的最後一天,吃元宵,逛燈會,喜慶萬物更新,新的一年有一個好開頭。這樣,自“過小年”以來近一個月的荊楚正月節令活動便告結束。

荊楚大地的婚俗禮儀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一則荊楚俗語。荊楚的婚俗禮儀,總體上來說是沿習先秦時代婚嫁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六禮古習,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從《關雎》在湖北婚嫁儀式歌裡的分佈情況,我們可以管窺荊楚婚俗禮儀的流變。《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是上古婚禮中“廟見”儀式上司儀所弦誦的一首讚詞。它描述的是,在婿家祖廟裡,一對新婚夫妻對列祖列宗,用荇菜作為新娘對祖宗的貢獻,以取得祖靈們對她在家族在身份的認可。近來有學者考證,

  《關雎》的原產地就在楚地荊州。荊楚稱結婚為紅喜事,婚嫁時請歌班子賀喜廣為流行。擔當儀式司儀之職的往往是本地歌師傅。“加冠禮”唱道:“關關雎鳩在兩旁,在河之洲陪新郎,窈窕淑女容顏好,君子好逑為新郎。”地域不同,《關雎》又有不同“版本”。如潛江市的“洞房禮”:“關關雎鳩進房來,在河之洲兩帳開。窈窕淑女床上坐,君子好逑撒起來。”又如京山縣一帶流傳的“賀新婚”:“關關雎鳩在兩旁,在河之洲陪新娘。窈窕淑女生貴子,君子好逑狀元郎。”

  將加冠禮(成人禮)與婚禮合二為一進行,是荊楚婚俗禮儀獨有的特色。如松滋縣一帶,男家在婚禮前一日,設酒宴二席,其一擇親友家少者九人,合子為十,曰“陪十弟兄”,這是“加冠禮”的前奏,象徵其子成人,是日男家命字,視以斂錢為“盒子匾”,鼓樂導送,由舅爺前來主持,登堂“賀號”。

  荊楚婚俗中還有避兇求吉的習俗。如喜床上鋪的稻草要順著鋪平,象徵小兩口今後的日子過得順當平安,忌橫著放,因“橫”有蠻不講理之嫌,將導致小兩口不和睦。新媳婦進門,婆婆要用盤端棗子、花生給她吃,以求早生貴子,且望生要花著生(謂之“花胎”),即要有兒有女,能有五男二女為佳,民間謂此是“五男二女七寶座”。

  從先秦時代開始,就約定俗成一套男女結合的“文禮”,經歷代統治者倡導,在今天荊沙民間,已繁衍成二、三十多道程式。江陵農村婚俗禮儀的全過程是:發八字、定庚、求肯、過門、選期、報期、歇嫁、陪禮、過禮、陪十兄弟、陪十姊妹、辭父母、哭嫁、發親、攔車馬、接升、交親、拜堂、鬧房、喝“糾腦殼茶”、回門。松滋農村一些地方的婚俗禮儀更為繁縟,其全過程為:訂盟、過禮、求喜、報期、娶親、陪十姊妹、開臉、哭嫁、辭堂、發親、發號(掛匾)、攔車馬、治煞、迎嫁妝、拜堂、傳茶、喝交杯酒、入洞房、鋪床、坐床、陪新郎、陪十兄弟、陪新娘、陪上親、陪媒、謝媒、示箱、穿鞋、下廚、回門。這些婚禮儀式,經千百年傳媒、至今仍在荊州一些地方流行。


大地的神靈崇拜

  秦將白起拔郢,楚地歸入統一的秦王朝版圖,並設定郡縣之後,荊楚大地的崇巫習俗,便逐漸融入以華夏本主神為主要尊崇物件的民間民俗活動之中。民間俗神崇拜習俗和佛教、道教等宗教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由此形成了一種具有極強功利目的的文化景觀。其功利性特徵主要表現於祈福消災,趨吉避凶,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占驗效應。    ...

七臺河節令

  春節:春節是人民群眾傳統節日,也叫"過年"。解放前,過年家家戶戶剪窗花、貼春聯擺香案、供"家譜"*紅燭雙燒,香菸襄袋,擺供品奠祖祖先。還供天地、財神、灶王等。半夜燒香、燒紙、放鞭炮:叫"發紙"。提燈迎財神。然後一家人團團圍桌吃餃子。飯後開始給長輩叩頭、拜年, ...

大地是指哪個地方

  1、荊楚大地是指湖北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因其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得名“湖北”。古時候的湖北被稱為荊楚,主要起源於楚國的荊楚部族,也稱為“荊楚”。   2、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   3、商周時期中原民族把長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稱為荊蠻、 ...

大地的詩句

  荊楚大地的詩句有:   1、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4、折戟沉 ...

大地指什麼地方

  湖北省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南部,長江中游。北接河南省,東連安徽省,東南與江西省相接,南鄰湖南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陝西省交界。因地處洞庭湖以北,故稱“湖北”,簡稱鄂。古稱:荊、楚、荊楚,是楚國的發源地,楚文化的核心影響區域。   荊楚由來:   1、荊楚部族的興起於楚,也稱荊楚。楚人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 ...

為什麼把湖北省稱為大地

  荊楚是指古域包括現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圍,現指湖北省。所以也將湖北省稱為“荊楚大地”,荊楚部族興起於楚,也稱荊楚。楚人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發源於河南新鄭的祝融之墟,即有熊之墟。   遠自商代,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地區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但構成楚 ...

湖北為什麼叫大地

  荊楚是指古域包括現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圍,現指湖北省。荊楚部族興起於楚,也稱荊楚。楚人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發源於河南新鄭的祝融之墟,即有熊之墟,始祖公認為祝融。   遠自商代,北方中原人就以荊楚來稱呼江漢地區的南方地區和南方部族,比如《詩經·商頌》中說的維女荊楚居國南方。但構成楚民族主體的,並不是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