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莆田習俗

莆田習俗

  1.一年過兩次年

  明末清初.福建總受倭寇侵犯.當時正好是大年三十.當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難,躲過一劫.等風平浪靜之時,已是大年初二.當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裡慘不忍睹.於是.人們決定再過一次年.各各鎮.各各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四.有些是大年初五.再補過一次年.因此.在中國是很難找到一年過兩次年的習俗.

  2.紅聯上方截白

  倭寇入侵後,有些老百姓的家人沒有逃過一劫,人們想到.家裡死人不能貼紅聯.可是大年初頭貼白聯不吉利.後來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紅聯上面留一截白.這在中國的對聯上也找不出幾家的.(但如今,隨著時代變遷.這點都不再被重視.希望得知者.能保持莆田這個獨特的習俗).

  3.大年初二不訪友

  為了警示大年間被倭寇入侵的史實.當地百姓規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不吉利.一直沿至今.(現在也是老一輩會守.年輕的也就無所謂了.)

  4.莆仙話的起源

  莆仙話的起源可追隨到唐朝.史書有記載過唐代就有人唱莆仙戲.

  可以觀<<范進中舉>>.初中教材中的話:

  "走在半路上".在當今普通話中:這話是句病句.可當時的確是這樣.

  "吃酒."如今只能說是喝酒.但莆仙話的語言在古書中都是一樣.

莆田元宵習俗

  古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漢代始,皇城規定於每年這天夜上大放花燈,與民同樂。因正月又稱元月,夜與宵同義,於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稱作元宵。那時,村中25家立一社宮,100家成立“總社宮”,故各村元宵,多在社宮裡舉行後再在“總社宮”舉行,叫做“總元宵”。莆田正月的元宵節,正是沿襲這一傳統習俗的。 莆田的元宵節,不僅限於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來天,有的村則延長到正月底。鬧元宵,既是勞動人民寓春祈秋報、納福迎祥之意,又是他們在春耕前開展文娛活動的大好日子。 莆田鬧元宵的節目,來自民間,豐富多彩。有五彩繽紛的彩燈遊行,還有曲徑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書畫展覽,也有雅俗共賞的詩謎競猜;有“莆田一絕”的涵江區延寧社群延寧宮“疊蔗塔”(計劃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也有巧奪天工的“擺齋菜”……各鄉鎮村落都上演莆仙戲“大棚”、演木偶戲、遊燈、踩高蹺、放焰火、舞龍、戲獅等,幾乎通宵達旦。明代戶部尚書仙遊人鄭紀曾寫詩讚道:“最愛春光浮合月,好將福夜殿元宵。” 莆田的元宵節與全國各地不太相同,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 大遊燈。在莆仙地區,人們談到元宵時,總離不開燈節的話題。“正月裡來鬧元宵,家家戶戶掛工燈。”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許多村鎮還舉行彩燈遊行,俗稱為“大遊燈”。遊燈中各類彩燈琳琅滿目、爭奇鬥豔。有龍燈、鳳燈,有荷花燈、麒麟燈、月兔燈、鰲魚燈,還有玉珠燈、琉璃燈等,燈上繪有人物、故事、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山水樓閣等圖案。仙遊楓亭鎮大遊燈最為壯觀。遊燈中,有走馬燈、猜謎燈、塔燈、六角燈、蜈蚣燈、彩藍燈、菜頭燈等。 民間傳說,菜頭燈的出現始於宋代。在北宋年間,楓亭鬧遊燈,名揚京城,皇帝聽說後,也為之動心,要親自前往觀燈。為迎聖駕,官府傳令,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盞精緻的花燈,以供元宵燈會之用。然而“富家一盞燈,舉家抱頭哭。”當時,家居學士街的一位木雕老藝人也因制燈之事發愁,他氣得拿起蘿蔔往地上狠狠一摔。這時,他忽然想起,我何不用白蘿蔔製作一盞燈?於是他立即把白蘿蔔精雕細刻成一朵花,再配些樹葉,點上豬油,就成一盞晶瑩如玉的花燈了。從此,這種用白蘿蔔製成的燈,便成楓亭元宵節遊燈中別具一格的花燈了,並一直流傳到現在。 “跳棕轎”。在莆田元宵節期間不論山區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舉行跳棕轎表演活動。跳棕轎即棕轎舞,是這個地區的一種民俗舞蹈。每對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寬30多釐米的竹製或木製四人小轎,排成好長的隊伍在廣場,沿街或庭院大坪上進行,表演時街、場院,燃起篝火,一隊年輕力壯的男性表演者身著各色統一服裝腰扎布帶,個個英姿煥發,抬著棕轎、踏著節奏,繞著篝火遊舞,人們一個接一個竄過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躍。週而復始,直到火熄而止。 吃元宵。在莆田,家家戶戶有吃元宵吃“行儺仔”的風俗。“行儺仔”吃元宵是莆田民間敬神的一種風俗。在元宵之夜,村中家家堂上排香案,燈燭通明。當“行道”(即“行儺”的轉音)的執事和福首擇“福爐”繞境一週時,有的接入堂上,有的在大門口,焚香禮拜,燒貢銀,放鞭炮,玩焰火,祈求閤家平安,萬事如意,俗叫“接行道”,正如莆田元宵竹枝詞中《行儺》所云:“鉦鑼革鼓鬧春聲,里巷喧闐道路鳴。父老當頭巫殿後,家家熾火禮神明”。後來“行儺”逐漸演化為鄉人互相請吃增進友誼的一種民俗。據當地人講“行儺”意即神所走的沿途路線。“行儺仔”是元宵夜接待親朋好友作點心的食品。有用糯米粉搓實心和用糖作餡的兩種,將它切成塊狀,這些湯丸糖果,象徵著全家團團圓圓,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總元宵。在莆仙地區特別是農村的元宵節,其宗教色彩較為濃厚。從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都按舉行元宵節的時間(每社1天),人神共慶元宵佳節。在這期間有的宮廟還舉行總元宵,如涵江鯉江廟、江口東嶽觀、頭亭瑞雲祖廟等許多宮廟都舉行總元宵的風俗。總元宵,實際是文藝“出遊”,熱鬧非凡。“出遊”隊伍中有馬隊、妝閣、彩旗隊、俥鼓、十音八樂、弄龍戲獅等,從早上八時起,一直游到晚上十二點回宮廟。 “出遊”節目中最值的一提的是“妝閣”遊行。竹枝詞中對出遊“妝閣”的描繪,有聲有色。《妝閣》雲:“姣童巧扮翠珠圍,宛似宮妃出禁闈。錦簇花團騎俊馬,旌旗鼓吹壯聲威。”“妝閣”,俗稱“妝架”、“轎底”,多由童男、童女打扮,其妝扮人物多為群眾所喜聞樂道的“梁祝”、“穆桂英掛帥”、“嫦娥奔月”、“水漫金山”等。早期是男扮女裝的,是一種造型的民間表演藝術。“妝閣”遊行時,伴以十番、八樂,靜中有動,聲色俱佳,觀眾格外喜愛。 莆田元宵竹枝詞中有不少描述了鬧元宵的盛況。如《元宵》雲:“節到元宵興倍生,普天人共樂昇平。有樓紫陌繁華盛,燈火輝煌不夜城。”它描述了元宵節上元祈福的盛事一派,“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繁華景象。《龍燈》雲:“不羨池魚變化神,浣紗截竹自成形。千家燈火當門滾,為獻河圖永珍春。”莆田的龍燈,系削竹為骨,布幔為身,五彩斑斕,長十幾丈。它腹點紅燭(今用電燈),口吐濃煙,戲弄龍珠,沿街獻瑞,俗稱“弄龍”,人們喜愛它是獻瑞之徵。《觀劇》雲:“忽聞鼓吹與笙簧,引類同觀錦繡妝。戲謔聲音兼笑貌,珠喉韻囀和宮商。”元宵之夜,村村演戲,“戲鼓侵明發”,“兒女相攜看市優”,“大半人多在戲場”(引文見邑人劉克莊詩詞)。《觀燈》雲:“更深月色正當頭,歌舞聲中燈滿樓。欲住欲行歸去晚,春宵都是醉人遊。”它描繪人們於元夕觀燈時,在月色溶溶、花燈點點的燈月交輝下,遊人如醉,流連忘歸的情景。 元宵夜晚看新娘 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看新娘,大概可算是莆田一個與眾不同的習俗。這風俗流行於莆田東部沿海一些地方,做法是:凡元宵節前一年嫁到本地來的新娘,都要於元宵夜打扮一番,濃裝盛服,或坐於自己家的廳中或排坐在各里社的門前,讓人們觀看,是謂看新娘。在福建,一般說看新娘與鬧新房連在一起,多是在新婚夜裡進行,那主要在於增添熱烈氣氛。莆田和閩南一些地方把看新娘放在元宵夜,或說開頭出於“補課”性質。這因為,有的人結婚時,鄰居鄉里人多忙於生產活動或出外謀生,未及時一睹新娘的丰采,特在元宵節夜晚讓大家補看一次。莆田鄰縣仙遊則放在正月初一。如今整個婚姻習俗都在變化中,這種元宵夜看薪孃的做法,也有了變化。

莆田中秋節怎麼過?莆田的中秋節習俗

  中秋節了,中秋節大家都要吃月餅、賞明月這是全國的習俗。但在莆田還保留著獨特的中秋習俗,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媽祖”的故里:莆田當地的中秋節習俗吧。

  送秋

  莆田是媽祖的故里,在這裡中秋節不僅要吃月餅,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送秋。莆田是著名的僑鄉,在海外的親人甚多,他們往往提前帶著珍饈回鄉“做秋”,向其父母和長輩請安,共同過著“月是故鄉明”的團圓節日。國內人家已出嫁的女兒每於中秋節前送禮物給孃家父母“送秋”,體顯出其尊親、愛親的傳統美德。

  "送秋"的禮物內容有:月餅、白果、豆腐皮、板栗、香芋、豬蹄、興化米粉等,這些也是莆田出名的地方特產。其中“豬腳”是必備物品,前腿代表男孩,後腿代表女孩,而“送秋”是女兒送的,所以一般是送後腿。代表留下‘腳’,以後經常回孃家看看父母,還有衣服、鞋子、襪子、圍巾等給父母過冬用的生活用品。

  拜秋

  回家的人們會帶著月餅與莆田特色禮品走親訪友,給親戚好友“拜秋”,這種禮尚往來的風俗為中秋佳節增添濃濃的人情味。

  莆田中秋節吃什麼?

  莆田的中秋必吃美食就是“芋群米粉炒”。“芋群米粉炒”用料十分豐富,除了芋頭、五花肉,還有蟶乾、蝦仁、乾貝、香菇、蝦米、肉絲、青菜、調料等等,肉的脂肪和米粉的香滲透到芋頭中去,芋頭味更足了,而肉也不油膩了,成了絕配,芋香撲鼻的味道讓人流連不已。

  據說興化米粉代表長壽,因為其形狀像老人家花白的鬍子,又長又白,意為長壽。而芋頭,本地話諧音“熬”,以前日子比較清苦,都說熬一熬,一年又過去了,中秋吃芋頭,意為熬過苦日子,生活就好了。團圓飯上一家人吃‘芋滾米粉’,表示到了中秋已經是下半年時間,之前比較清苦的日子已經熬過去,苦盡甘來了,將迎來新的進步。”


莆田春節習俗

  莆田春節習俗有:   把大掃除叫掃巡。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都選個雙日中的大晴天,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淨讓太陽曝曬,一求幹,二消毒。然後室內再掃巡。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辭歲,除夕前一天,俗稱小除, ...

莆田冬至掃墓的習俗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在莆田,冬至被當作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多數在外的家人都會在這天回家祭拜祖先, 莆田民眾在冬至節舉家團聚搓丸籽、吃丸籽,故稱冬至丸。此節有團圓之意和祭祖等習俗。 ...

莆田具有什麼特色的習俗

  1、大暑食荔枝、羊肉:   荔枝是莆仙第一名果,興化郡城因而雅稱荔城。郭沫若遊莆詩以“荔城無處不荔枝”概括出莆田的特點。大暑食羊肉,是莆田又一節令食俗。莆田民間認為大暑這一天要把熱氣發透,全年方能無災無病。因而莆俗在大暑日專食羊肉、荔枝。   2、七月半食金果:   金果是莆仙民間過中元節的主要供饈。把糯 ...

莆田過春節還有哪些習俗

  掃巡:一個良好的衛生傳統,掃巡日一般定在農曆十二月初十日至二十日戶中選“雙日”中的晴天,把家裡能搬動的東西都搬到戶外,先洗淨讓太陽曝曬消毒,之後室內進行掃巡;祭灶公: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祭灶”,就是送灶公上天,祭拜時燒一紙線,送灶公上天是祈求玉皇賜福,豐衣足食;做大歲:大年三十晚上為“做小歲”,正月初 ...

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 習俗是哪些

  不同的地區,都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在一些傳統節日當中,並且每個地區的習俗活動都有所不同,那麼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城市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莆田冬至的民族文化   冬至暝   冬至節的前一夜,俗稱“冬至暝”。莆仙民間,尤其是農村,家家戶戶廳堂上都上紅蠟燭,在祖先神位前的 ...

莆田結婚習俗,最重門當戶對

  在莆田的結婚習俗中,有著較為複雜的婚俗。和其它地方相比,婚嫁習俗中有較為明顯的“六禮”色彩。那麼,你瞭解莆田的婚禮到底是怎麼樣的嗎?“六禮”又是怎樣表示的呢?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說媒   兒女長大後,父母託媒人為其物色物件。有一段時間婚姻衝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是興起自由戀愛,在外 ...

莆田冬至習俗有哪些

  福建莆田,因歷史上地處淺海和沼澤地帶,蒲草滋生而得名。莆田臨海,每一個臨海地區都有著自己不一樣的地方特色,莆田也不例外。“莆仙戲”,“繪畫之鄉”都是屬於莆田的區域文化。莆田在節慶方面也有著很多不一樣的風俗和習慣,今天就來一起看看福建文化中莆田的冬至習俗吧。   冬至搓丸子,是莆仙的風俗。傳說古時候山裡有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