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莫等閒的等閒什麼意思

莫等閒的等閒什麼意思

  1、“莫等閒,白了少年頭”中“等閒”表示輕易,隨便。

  2、出自宋代的岳飛《滿江紅·寫懷》。

  3、全篇: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七律長征等閒的意思

  1、等閒:平常,不放在眼裡。

  2、《七律長征》原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翻譯: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五嶺山脈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高大雄偉,在紅軍眼裡也不過像在腳下滾過的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擊著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那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皚皚白雪,紅軍翻越過去以後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意思

  1、意思: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2、出自:《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全文譯文: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秋月春風等閒等閒意思

  “秋月春風等閒度”中的“等閒”是尋常、平常的意思。“秋月春風”這裡是借代的修辭手法,意指“美好的年華和時光”,原句指“隨隨便便就消磨了美好的年華”。出處:“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琵琶行》。   《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詩透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 ...

萬水千山只等閒意思

  1、“萬水千山只等閒”意思是:不怕困難險阻,將無數的高山大河都如平常一般看待。   2、出處:出自一首七言律詩《七律·長征》。   3、賞析:這首詩的首聯就道出紅軍不怕艱難,視萬水千山的漫漫征途為小事一樁。不僅寫了紅軍不懼自然界的困難,也明顯地暗示了圍追堵截的敵軍更不值一提,不堪一擊。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 ...

等閒意思

  1、等閒釋義:(1)平常:等閒之輩。等閒視之。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2)隨隨便便,輕易: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3)無端,平白地:等閒平地起波瀾。   2、近義詞:平凡、輕易。   3、反義詞:不凡、超卓、平庸。   4、百科釋義:等閒指輕易、隨便、尋常、平常。語出唐賈島《古意》詩:“志士 ...

網路用語耶斯拉啥意思

  1、網路用語“耶斯莫拉”是指心情非常興奮,在興奮中帶有一點變態的意思。   2、該詞出自迷人的郭老師6,迷人的郭老師6直播時常常會說到這個詞,早些時候郭老師曾在微博粉絲群更正過正確讀法:耶斯莫嘍,但後來隨著時間的更替,該詞寫法也發生了演化,變成了現在的耶斯莫拉,一般在郭老師被粉絲刷火箭,或者吃到好吃的,見 ...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要論什麼意思

  1、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意思是:我是過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賞月吟風的往事早已成為過去。   2、出自唐代袁郊的《甘澤謠》,原文為: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山川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   3、三生源於佛教的因果輪迴學說,後 ...

朔風如解意容易摧殘什麼意思

  在孤寒中的梅花,堅韌頑強,傲然獨立,瀟灑的北風啊,請你放慢腳步,精心的呵護她吧。你忍心在如此嚴寒之中再摧殘她嗎。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 詩人對北風的囑託即是詩人愛花借花,恐其早謝心情的洩露。也許詩人帶病觀梅,笛聲更易撥動他惜花的心絃。寒梅初開即恐其落。這裡應隱含著詩人對人生的傷嘆。 ...

一夫當關萬夫開的意思

  1、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指的是山勢高而險峻,一個人把守著關口,上萬人也打不進來。形容地勢十分險峻,易守難攻。也形容一個人有萬夫莫開之勇,一個人抵擋上萬個人。   2、出處   (1)《淮南子·兵略訓》:“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   (2)晉·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   (3)李白《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