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思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思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1、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
2、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3、《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意思為佛教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佛性,而這個佛性與佛無二。只不過這個佛性被我們本身的貪嗔痴即所謂狂性所遮蓋,所以不能感受到佛的境界。狂性頓歇,歇即菩提。意思就是說只要我們立即拋棄我們的貪嗔痴,放下我們對自身的執著。那就立刻能理解佛的境界,既是成佛。類似的意思還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俗語。主要的意思是說佛並不神秘,並不遙遠,其實就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