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蒙古族喪葬習俗

蒙古族喪葬習俗

  指路( 蘇訥思穆日扎合 )

  人死後要請喇嘛唸經、指路,讓死者到 德娃珍 去。( 德娃珍 :民間認為那裡沒有灰塵,是享福的地方。)

  喪服

  有的地方死者穿藍褲,白布衫。蒙古民族以白為純潔,以藍為民族本色。布用平紋,不穿綿衣。兒女不許伸手給死者穿衣。死者遺留衣服,多贈給為死者穿衣服的人。

  停靈

  入殮時死屍不能從門過,要開啟窗戶,用秫吉三根拼成門形,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平日裡小孩子不許跳窗戶,孩子跳窗戶還要跳回來,再從門走。)

  出殯

  出殯時,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而是腳朝前。

  殺牲

  死了人,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根據窮富不同,大至豬頭,小至雞。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殺殉 、 血祭 的遺俗。死者如年歲高,供品被視為福物。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祭獻的雞,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後食用。

  合葬

  夫妻合葬與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燒食物

  蒙古民族不燒紙,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用的食品。焚燒食用後的畜骨為死者祝福。

  服喪

  古時有守孝習俗。《北史 室韋傳》載: 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 。近代變為祭七( 首七 、 三七 、 五七 、 七七 )、祭百日、週年。服喪期間,穿素服、禁娛樂。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無子者、月子病(產期患病)患者或惡病(傳染病、癆病、惡瘡)患者,以及橫死(兇殺、車禍等致死)者,均按火化後再土葬的習俗。火化後,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再裝入壇罐中埋入地下。

  蒙古民族的喪葬儀式,有受其他民族影響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響。一般說,蒙古民族的喪葬儀式,比較純樸,禮儀節儉,多具有宗教色彩。

  如今,隨著社會發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喪葬活動如唸經等已經逐漸少了。土葬正逐步發展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於原有那些,逐步習慣於送火葬場火化(多見於城鎮)。

  在牧區,葬禮完後,為親友們擺殯席,蒙古人稱 寶音阿日哈 。城市中的一般舉行追悼會,以緬懷死者,寄託人們的哀思。

閩東.蒙古族葬俗喪葬習俗

  蒙古族葬俗

  古族有著自已獨特的喪葬儀式。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先在墓地挖一大坑,再將掛木懸吊其內,然後,在上邊搭以木扶,用沙草蓋,這是從宗教中流傳下來的一種葬式,解放後以很少見。

  解放前,蒙古族的喪葬儀式,一般為火葬和土葬,人死後將屍體放在木輪車上拉著跑,一直到掉下來為止。然後將屍體置於荒野,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能進入天堂。

  蒙古葬俗,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傳統的喪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種。現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淨身塗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棺後請喇嘛唸經。之後前去墓地埋葬蒙古族從遠古時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火有關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灑水、扔東西,更不能吐痰或將火踩滅,甚至不能在火盆上烤手。

  閩東喪葬習俗

  閩東俗以死者能“壽終正寢(男)”、“壽終內寢(女)”為尚。故病人彌留之際,須安寢於樓下內室。若病人在樓上嚥氣,則要撬開樓板,用繩索將屍體吊下樓入殮,俗以為死人不能過樓梯。若彌留之時病人在外在,都得抬回家,不得作古在外,否則被認為是做“門外鬼”,不吉利。萬一死在外,就不得抬回家中,有的甚至不得進村。臨終之時,親人須如數侍奉在側,在外子女也得風塵僕僕趕回“送歸終”,以表示死者“好命”、“子弟盡孝”。

  病人嚥氣後,舉家號啕,鳴炮三響。寧德俗,此時家中廚房要燈火通明,燒紙轎和錫箔,讓亡魂上路,並給屍體沐浴更衣。周寧俗,用坑荽湯“石菖蒲”為死者臉揩身,然後換上壽衣。壽衣要單數5~13件不等.平民百姓多著清代服裝,有職都身穿本職禮服。霞浦、柘榮俗,屍體一手系以紅繩(女則執一桃枝);福安俗,屍體口含冰糖;壽寧俗,死者頭枕3片瓦,旁放布制公雞和草木灰包裹的粽子1個;寧德俗,屍體的蓋被上撒以燈芯草,屍旁放七星袋,地面燭臺上點燃白燭,俗稱“腳尾燭”,意為死者照明引路;壽寧、周寧、福安一帶則是點燈。

  治喪時,喪家按與死者的親緣關係分5個等級製成不同樣式的孝服(稱“五服”),讓親屬分別穿戴。在大門上用白紙書“嚴制”(父死之意)或“慈制”(母死之意)。有的人家並在門口掛上一結門頭燈,上寫“×旬壽考(母),×代同堂”。家中柱子要貼上白聯。在各親屬手腕上扎一圈白色帶子,俗稱“手帶”(男扎左女扎右),並在廳堂設靈堂,供人弔唁,隨即開始報喪。

  城鎮喪家報喪,一般在大門口貼上大幅訃告,同時將小張訃告派人送往親友家中。壽寧俗,不論晴雨,報喪人都要帶一把雨傘,到達時不能落從,將傘橫放於桌上,親友便知。

  入殮時,孝子跪屍旁,含以冰糖或珍珠,或少許酒,銜箸端對屍口滴下,旋折箸為二,一半納入棺內,一半由子女收存。蓋棺前,孝男要膝得繞棺三匝(周寧七匝),行脆叩禮。寧德俗,孝男捧著點燃的7支蠟燭的斗燈,孝女、孝婦依次匍匐繞棺3匝,謂之“巡棺”。之後,在棺首上放盞油燈,徹夜耀,意即長明燈,直至出殯為止。

  收殮當日,以酒待客,入殮翌日稱“開弔日”(寧德俗系當日為“開弔日”),請儐相贊禮,孝男剃髮著孝服,引至祖先堂,上香、讀告祖父。禮畢,孝男匍匐歸伏苫上,候親友弔唁。

  出殯應擇吉日,前一夜要舉行祭奠,延請諸親友參加,靈堂擺設酒菜、瓜果、糕眯、鮮花、小景微裝飾品。並請吹班彈奏,氣氛肅穆莊嚴。夜半,主祭孝男要舉行三獻禮,由儐贊朗讀祭文,致祭亡屢,謂之“上壽”。然後撤去靈堂,出棺安葬。出殯時,先鳴炮起柩出殯,以鑼鼓樂隊開道,幡幛輓聯引路,孝子持哭棒扶棺,親屬朋友隨後送葬。靈柩所經的村落路口須貼“路貼”,過橋、過神廟要“參神”,焚化楮錢。沿途鳴炮,散發“發路錢”。

  葬是喪葬禮俗中最後環節。區內民俗原先是以火化處理先人骨頭。由於封建禮制的約束,火化習俗逐漸淡薄,隨之而成土葬。土葬是鑿土為穴放入棺木,用三合土封面,經三五年後必須剖棺拾骨,裝入金甕(陶甕)遷入墓穴合葬。除了土葬還有墓葬,是先做好墓,死後一舉進墓穴,不再剖棺拾骨。 民間墓葬重堪輿,擇地卜吉,尋找風水,講究龍脈、砂鉗、水法、朝向等。70年代以後,火葬習俗又逐漸恢復。

  上述喪葬禮俗一般就正常死亡而言。對男未婚女未嫁及未成年或無子弟者,殯葬均從速從簡。

  50年代後逐步用追悼會代替弔孝,用遺像代中期,喪葬活動中的迷信內容逐步革除。70年代後期,又死灰復燃。

蒙古族的喪葬習俗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後,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髮,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後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殯,東部地區蒙古族一般都當天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後大家一起剷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夥子都來哀悼和參加葬禮。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

維吾爾族人的喪葬習俗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佤族的喪葬習俗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喪葬習俗   傣族的傳統喪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種,以土葬為主。在西雙版納傣族地區,每個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塊或幾塊墓地,有的把這種墓地稱作龍山,傣語叫作 壩消 , 壩消內的林木,是不許砍伐的,把它稱為 龍林 。久而久之, 龍林 蒼勁挺拔,蔥蘢青翠,變成了一片風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風景更加秀麗。   ...

拉祜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