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蒙古族民族歌舞形式

蒙古族民族歌舞形式

  1、蠱碗舞:蠱碗舞是蒙古族民族歌舞之一,多為女性獨舞,具有典雅、含蓄之美;2、筷子舞:筷子舞多由男性表演,肩部動作活潑,十分歡快;3、安代舞:安代舞是蒙古族用來表達歡樂情感的舞;4、查瑪:查瑪是藏傳佛教弘揚佛法、傳播教義的慶典式舞蹈。

  蒙古族民族歌舞有哪些形式

  1、蠱碗舞

  蒙古族的民族歌舞之一蠱碗舞,一般是女性獨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風格,跳舞的時候舞者頭頂瓷碗,手持雙蠱,在音樂伴奏下按照蠱子碰擊的節奏,兩個手臂舒展伸縮,身體向前或向後,具有典雅、含蓄之美。

  2、筷子舞

  筷子舞多由男性表演,以肩部動作見長,表演時舞者右手握筷,並伴隨著旋律擊打手、腿、肩、腳、等部位,且隨著腕部的動作,肩膀也會靈活的跳躍,有極強的律動感,又十分的歡快。

  3、安代舞

  安代舞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時候,最開始是用治病的薩滿教舞蹈,有祈求神靈保護、消災祛病的意思,後來逐漸的變成蒙古族用來表達歡樂情感的舞蹈,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和收場。

  4、查瑪

  查瑪是具有宗教性質的舞蹈,是藏傳佛教為了弘揚佛法、傳播教義、堅定禮佛新年的一種帶有慶典式的藝術活動,在內蒙古自治區全境的絕大多數寺院都有表演這種舞蹈。

  5、博舞

  博舞中的“博”指的是薩滿教中的巫師,研究者將其稱為薩滿,但是蒙古族稱其為博,指的是行博的時候跳的舞蹈。博教曾為蒙古族長期信奉,但是在藏傳佛教傳入後慢慢衰落,時至如今主要在科爾沁草原流傳。

湖南民族歌舞

  土家擺手舞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歌隨舞而生,舞隨歌得名。擺手舞起源於遠古時代,明清時期尤其盛行。擺手舞又名“社巴”,整個活動以舞蹈、唱歌等為表演形式,以講述人類起源、民族遷徙、英雄事蹟為內容。祭祀儀式畢,由“梯瑪”或掌壇師帶領眾人,進擺手堂或擺手坪跳擺手舞,唱擺手歌。擺手舞亦為一種古代戰舞,土人作戰前跳此舞以助長士氣。跳擺手舞時擊大鼓、鳴大鑼、氣勢宏渾壯闊,動人心魄。舞蹈時手腳呈同邊動作,踢踏擺手,翩躚進退,成雙成對,意境生動。

  梯瑪神歌

  梯瑪,土家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 梯瑪神歌的音樂旋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瑪神歌淵源久遠,精深博大,它透過敘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戰爭、遷徙、開荒斬草、安居樂業、生產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間萬物、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 甚至生命價值、哲學世界,它深涵著音樂、文學、語言、民俗等多種學問,堪稱土家族古文化的寶庫。它是土家族—部光輝的民族史詩,誰破解了它深隱的“密碼”,便可探尋出土家族歷史的千古之謎。

  土家族原始戲劇——茅古斯

  茅古斯,土家語,即“渾身長毛的古人”。茅古斯舞起源於遠古土家先民“陽穢避邪,禳災納吉”的祭祀儀式及祭奠先人、承傳祖風的崇祀大典。表演人數不限。表演時,結草為服,赤體以舞。主要表現土家先民漁、獵、農耕等篳路藍縷的創世活動,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原始戲劇的活化石”。

  大庸陽戲

  大庸陽戲早先叫“楊花柳”,實為一種賣藝乞丐唱曲。後經教字埡犀牛潭人家覃氏一家班加工改造,漸次流傳。兩百多年後,已逐步完善成為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陽戲語言通俗,生活氣息濃。表演重做工少武打,適宜演文戲、家庭戲、悲劇。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共17個曲牌,正調唱腔用真假嗓結合演唱,尾腔翻高八度,又叫“窄音”,此為大庸陽戲之主要特點。大庸陽戲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傳統劇目,在沅澧流域頗負盛名。

  土家儺戲

  土家儺戲源於土家族祭神的“還儺願”,所謂“還儺願”,就是向儺公、儺娘許願心,還儺願時,一般要舉行祭祀儀式,唱儺願戲。儺戲本於各地不盡相同,但必唱孟姜女故事,如《姜女下池》、《姜女曬衣》等;還要表演儺技,如上刀梯下火海、踩鏵口、滾刺床等。土家儺戲舞蹈動作誇張,隨意性強,且與氣功結合,有著若干高難、神秘動作。唱詞通俗,道白風趣,唱腔簡單樸實,用鑼鼓伴奏,表演道具多是牛角、司刀、神卦、開山刀等,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土家儺戲與土家梯瑪跳神、茅古斯舞及擺手舞等系列活動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古老神奇的儺文化現象,具有突出的人類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滾山珠:民族歌舞奇葩

  

  (地龍滾荊:苗族蘆董笙舞“滾山珠”,獲世界民族民間藝術最高獎—“金山仗獎”,攝影:周學光)

  

  (納雍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在荷蘭街頭 攝影:張興福)

  納雍苗族人民以自己的才華,創造了本民族燦爛而 獨具特色的文化。她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音樂舞蹈更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在眾多的苗族歌舞節目中,納雍縣豬場苗族彝族鄉獨創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名震中外、享譽全球。這種舞蹈以其高超的技巧、敏捷靈活的步調、明快的節奏感等特點,深受中外觀眾喜愛。

  “滾山珠”原名“地龍滾荊”,又叫“滾地龍”,苗語稱為“子羅奪”。傳統的“滾山珠”一人或數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表演動作怎樣艱苦高難,表演者都要手持蘆笙,口吹蘆笙,保持笙不離口,曲音不斷,笙與舞自始自終相位相配,協調進行。透過加工提煉後的“滾山珠”,已從重在再現的藝術形式昇華為重在表現的藝術形式。除保留舞蹈中已有的內容——舞蹈語彙和“蜻蜓點水”(苗語稱“等古東林”)、“駿馬賓士”(苗語稱“朝點”,“打場、“飛冷枯”)、“地龍滾荊”即“滾地龍”(苗語稱“子羅奪”)等等動作造型之外,又發展引進“二人立”、“三人立”、“雙飛燕”等動作造型,並借鑑京劇的表演藝術加進了側身翻、前後空翻等高難技巧,還創編了後仰空腰腹支撐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難造型。蘆笙舞曲也由原來的不同調高改編為統一的調子。傳統的“滾山珠”一般在年節、喜慶或農閒之餘表演。關於這個舞蹈的產生有這樣一種說法:“古代苗族人民在大遷徙中,由於道路坎坷,荊棘遍野,行走十分艱難。英勇的苗族青年為了給父老鄉親們開闢一條通道,就用自己強壯的身軀滾出一條道路,讓父老們順利透過,到達黑羊大菁(今黔西一帶)安家落戶。人們為了褒獎這些青年的英勇行為,就模仿他們用身軀滾倒荊棘的動作,編成的蘆笙舞取名“地龍滾荊”。

  納雍縣苗族蘆笙舞“滾山珠”已滾出縣門、國門,多次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並獲全國民族舞表演金獎。出訪了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北歐四國,好評如潮。返程時,在波蘭還捧回世界民族民間藝術最高獎——“金山仗獎”。


米林民族歌舞

  譽稱“西藏江南”的米林,民間舞蹈具有代表個性的有“鍋莊”等。   “鍋莊”藏語叫“卓”(吉祥的歌舞),也叫“歌諧”(圓圈舞)。   “鍋莊”,是因最早圍著火塘舉行而得名。跳鍋莊,人數不限,不要伴奏,也不要化裝。地點在院子裡、大門口、廣場上甚至火塘邊都可以。跳時,分甲乙兩隊,大家排列成行,手拉著手,臂連著臂 ...

南寧民族歌舞藝術學校好嗎

  南寧民族歌舞藝術學校:   師資力量:南寧民族歌舞藝術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由廣西資深知名的音樂、舞蹈藝術專家執教,南寧民族歌舞藝術學校以重點挖掘和弘揚廣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培養少數民族藝術人才為主的辦學理念。   專業設定:南寧民族歌舞藝術學校開設專業有美術繪畫及設計培訓、舞蹈培訓、扶貧助學文藝班、部隊後備 ...

蒙古族民族特點是什麼

  蒙古族民族特點是: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馬背上的民族;文化事業很發達,能歌善舞。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兩萬七千人)和土族(二十四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民族文化介紹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白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麥德爾節、馬奶節等。蒙古族人過各種節日的時候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戴上各種裝飾品,或載歌載舞,或比賽騎馬、射箭、摔跤,還會製作各種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包餃子、烙餅,還有奶幹、乳酪、奶豆腐等各種奶製品。   蒙古族年 ...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活動有哪些形式

  開展民族團結一家活動的形式如下:   1、共同學習提高。   2、共謀致富門路。   3、共教語言文字。   4、共同參加勞動。   5、共慶傳統節日。   6、共建朋友圈。   7、共辦家庭聚會。   8、共學民族歌舞   9、共同走親戚。   10、共照全家福。 ...

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徑有哪些

  民族融合形式:   1、民族遷徙;   2、聯合鬥爭;   3、友好交往;   4、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改革;   5、“和親”“會盟”政策促進民族融合;   6、邊境貿易促進民族融合;   7、“冊封”政策促進民族融合;   8、行政管轄促進民族融合;   9、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促進民族融合;   10 ...

簡述民族法的形式

  民族法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法是指由國家制定認可的調整國內民族關係,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的法律規範的總稱,包括憲法中有關民族條款、專門的民族法規、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族方面的民族法規,從而構成獨立體系的民族法律規範。而狹義上的民族法,則專指民族法檔案,例如《中華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