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白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麥德爾節、馬奶節等。蒙古族人過各種節日的時候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戴上各種裝飾品,或載歌載舞,或比賽騎馬、射箭、摔跤,還會製作各種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包餃子、烙餅,還有奶幹、乳酪、奶豆腐等各種奶製品。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 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 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閤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 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裡,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 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 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 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 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讚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 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 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遊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 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遊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 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 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
一、飲食
蒙古早期曾從事狩獵,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品。從事畜牧業後,既吃獵獲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蒙古族傳統食品分為紅食、白食兩種: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奶食、肉食、糧食三種。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
蒙古族比較喜歡的美食還有全羊湯、手抓羊肉、馬奶酒、奶茶、烤餅等等。
二、服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蒙古族服飾主要以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為主,加以各種佩飾以及長短坎肩。蒙古袍大多采用織錦緞、絲綢、布帛為面料。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谷、姑娘節、敬老節、裡瑪主節、捉螞蚱節、吃新米節。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過節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隻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 先由寨外叫進屋裡,叫魂的範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 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幹蘆葦或易燃的樹條紮成火把,點燃後從家裡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 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災,不得病。
老人節
是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日舉行。老人節節日當天,全寨的老人聚 集在青松下以象徵健康長壽。然後由寨裡的晚輩舉行敬老儀 式。即晚輩們在鞭炮鑼鼓聲中向老人們獻米酒、糯米飯和魚 肉雞蛋等。接著,老人們在歡歌笑語中跳起圓圈舞。跳過舞 之後,老人們聚在一起邊喝酒邊當眾講述兒女對待自己的情 況,孝敬老人的受到讚揚,不孝者則受到批評並當場向老人 道歉。
捉螞蚱節
六月二十四後的第一個屬雞日或屬猴日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一一“昴瑪突”,“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 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 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昂瑪突”一般舉行3—5天,活動中,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 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兒盡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舉行的宴會多達300多桌。長達幾百米,因此也稱作長龍宴。宴會上。寨中德高望眾的年長男子坐在龍 首,女子坐龍尾,其餘人坐中間。全村人一起喝著自釀的米酒,品嚐著各家主婦精心烹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飪技術比賽,又充滿了生活的溫馨,更展示 了哈尼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時您來到這裡,好客的哈尼人就熱情邀請您一起坐下,和他們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生活。
栽插結束後,綠春縣一帶的哈 尼 人都要過“苗愛拿”節。 “愛拿” 意思澤成漢語為“栽完秋後的休息天",時間一般在五 月上旬。節日當天,全寨子共同殺一頭豬、一頭羊,各家都分 一份。過了“苗愛拿”節,就可以吹牛角號。據說,吹牛角號是 對耕牛宣佈休息命令。這裡還有個民間故事:從前過“苗愛拿” 節時,一個牧童想把家裡的兩頭耕牛吆到山上去放,勞動成性 的耕牛怎麼也不願上山,總往田裡跑。牧童沒辦法,就吹起牛 角號向耕牛說:“可愛的老牛,前些日子你們辛苦了,現在秧已 栽完,請你們休息吧。“耕牛聽懂了,撒著歡上山了。按當地群 眾的規矩,在節日這天的早飯前,要把一碗茶水和一碗酒潑在 割來的青草上,然後把一碗肉和一碗飯同青草包起來喂耕牛。 另外,還要把栽秧期間用的犁耙、鋤頭洗乾淨擺在一定的地方。
六月節
哈尼語叫,"苦渣渣"節,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前後舉行,為期三至六天。節日裡殺牛祭神,青年們聚集一起 盪鞦韆、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有些地方在這天夜裡還 要在家裡點燃松明火把,打去什物。 每逢節日到來,哈尼族少不了備有三樣萊:溝邊的水芹菜,田埂上的魚腥菜、山上的柴花菜。此外還有涼伴生魚和苔要拌蚯蚓兩樣名菜。過節期間、家家都割來芭蕉 葉鋪 在桌子上,堆滿各種菜餚。除婦女外,全家大小和客人一起圍坐在一 起喝水酒、吃美味、唱哈巴。不同的節日,有著不同內容的哈 巴:過年,就唱過年的來歷;蓋房子、就唱房子怎麼蓋,最先在這裡蓋房子的老袒公是誰;結婚,哈巴歌手就淳淳告誡新郎 和新娘應當如何相愛,如何生兒育女。還要教人們年月如何推算、四季如何劃分以及農活如何安排等等。
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曆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哈尼族的傳統節日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揹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揹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裡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 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 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哈尼族民族有哪些文化特色
哈尼族特點: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佈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哈尼族內部支系繁多,有多種自稱,其中哈尼、卡墮、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等六個自稱單位人數較多,另還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別、海尼等自稱單位。
哈尼族習俗:
西雙版納哈尼人的傳統節日, 從6月農曆新年的第一個尼烏斯開始,也就是3-5天的節日期間, 在節日期間,人們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吃飯、喝酒或出去散步的親戚朋友。
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陀螺儀、竹舞等活動。生活沙沙作響:漢族稱為 "黃稻節" 或 "二月年"。
哈尼節犧牲了摩卡布谷鳥和 "筆苦" 鳥的使者, 所以節日是聽到布穀鳥和 "筆苦" 鳥的第一個電話,選擇乾草的一天舉行,節日的結束。
扎拉特:這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為它是在農曆十月舉行的,所以它也被稱為 "翻譯與現實",即10月年,六天前後。元旦那天,每個柵欄都要殺一頭豬。豬,無論大小,都按家庭均勻分佈。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風俗:七月初七敬拜“七孃媽”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孃媽”,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孃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孃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根據《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孃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
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孃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這一民俗相沿成習,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城市家庭現已摒棄,但在農村中仍可見其遺存。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孃媽”,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在七夕這一天,家庭主婦們往往早早起來,煮粿仔,搓糖粿(在湯圓上戳一個小洞,將要出生的孩子便會有小酒窩,另有說法是這個小洞是用來裝牛郎和織女離別時的眼淚);有的還炒一些花生仁,然後碾成碎末,拌上白糖,待糖粿煮熟後,灑在上面,使糖粿吃起來更香、更Q。
當然,不能忘記還要備辦一桌供品,泉州供祀“七孃媽”的供品,一般有糖粿、瓜果、“浥飯”、三牲、酒醴等,待中午時分,好祭拜“七孃媽”。祭拜的供桌一般擺在主人的臥室門口,因為還要連裡面的“床母”一起祭拜。
閩南七夕風俗:吃糖粿
做法
1.材料很簡單,只要適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內,加適量的開水,用筷子攪拌均勻。
3.待不那麼燙了,用手和成糯米糰。
4.抓一塊糯米糰搓成長條,掰一小塊揉成圓子,用食指在小圓子的中間按一下,成一個小洞。
5.取一煮鍋燒開水,然後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會兒就燒開了,見糖裸胚子浮起來了,用漏勺撈起。
6.少許花生用乾鍋小火炒,見顏色變黃就熟了。
7.盛入一裝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動幾個,讓糖裸入味就可。
8.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時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閩南七夕的傳說
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並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達給他倆,沒想到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
不過,雖然喜鵲報錯喜,讓訊息誤傳了,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天帝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幫助他們相見。
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人間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就是因為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因而在祭祀完“七孃媽”之後,人們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以犒勞喜鵲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
望果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望果節的民族時間和主要活動
望果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望果”是藏語譯音,意為“繞地頭轉圈”。藏語“望”指農日,“果”即轉圈的意思、“望果”節可譯為“在田地邊上轉圈的日子”。
望果節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的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時間在每年藏曆七、八月間,具體日期隨各地農事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一般在青稞黃 ...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因為他們是狩獵民族,因此很多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點,那麼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俗和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小編在網上找了不少有關鄂倫春族的相關資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 ...
傳統節日風俗
1、清明節:既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恰逢陽春三月,民間有踏青郊遊、祭祖掃墓的習慣。
2、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又叫燈節,是春節慶祝活動的一個延續。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花、猜燈謎、吃元宵是家鄉世代相傳的習俗。
3、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民間有登 ...
傳統節日風俗
1、清明節:既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恰逢陽春三月,民間有踏青郊遊、祭祖掃墓的習慣。
2、元宵節:正月十五是元宵,又叫燈節,是春節慶祝活動的一個延續。元宵之夜掛彩燈、放煙花、猜燈謎、吃元宵是家鄉世代相傳的習俗。
3、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民間有登 ...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1、窩羅節。窩羅節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舉行,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餚,然後吃狗肉和芋頭。
2、火把節。火把節是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要殺豬、宰牛祭祀,還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
3、潑水節。阿昌族也有潑水節,姑娘家會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 ...
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的介紹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源於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 ...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風俗活動是哪些
在少數民族當中,跟漢族一樣都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並且這些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民族的特色,那麼在德昂族當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又有哪些風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
潑水節是德昂族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在每年的陽曆4月14日至16日舉行,節期為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