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因為他們是狩獵民族,因此很多方面都顯示了狩獵民族的特點,那麼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俗和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小編在網上找了不少有關鄂倫春族的相關資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說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篝火節

  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汙的作用,器皿衣物置於火上烘,被認為是變得潔淨了。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春節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時向篝火磕頭祈福。每逢春節客人來拜年時,須先向火神敬拜。

  他們在點燃篝火時,樹枝和木棒一定要鋪排平整,嚴禁亂放,使用燒柴時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傷火神的眼睛。每當人們搬遷時,不許以水滅火,火種要由一地帶到另外一地原始狩獵時代,火對於鄂倫春族人來說,是狩獵者生存的一個重要條件。火不但可以煮食取暖,還可以抵禦野獸。因此,古代鄂倫春人非常敬仰和信奉火和火神。他們將一種長在樺樹杆上的菌類作為儲存火種的工具。這種菌類形狀像蘑菇,幹后里面呈粉末狀,纖維結構密、硬,體積小,雨水不易滲透,是一種理想的存火材料。每當行獵或移動時,狩獵者就從火坑裡揀出一塊紅火炭,然後放在菌類植物中用皮條繩綁好,把它插在一根木棍上帶在後腰間。狩獵者到了新營地,在搭好的仙人柱(鄂倫春語意為木杆房屋,漢語稱撮羅子,是鄂倫春族遊獵時期居住的房屋)裡將火種埋入火坑,並舉行簡單的祭火儀式後,才可以加柴煮。

  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終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獵,在同大自然的抗爭中,因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的親近。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風俗習慣

  一、飲食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麵。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燒肉、燉肉湯、曬肉乾、雜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麵食主要有面片、油麵片、烙麵餅、燒面、麵湯、油炒麵、肉粥、稠李子粥、黏飯等。鄂倫春語稱油麵片為圖胡烈,將擀好的面一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裡,撈出後拌熟肉片、食鹽、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拌勻後食用。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一種特殊的吃法,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色豔味美。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樺樹根部砍一個小口,樺樹汁便會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倫春人還喝一種稱作弟爾古色的樺樹漿,將樺樹的外皮剝掉,用獵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其味甘甜清爽。

  二、婚俗

  鄂倫春人傳統的婚姻由父母包辦,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還實行間接的交錯從表婚,經過求婚、認親、過彩禮和結婚等過程,彩禮以馬匹為主。嚴禁氏族內婚或性行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託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為關鍵。求成後,商定認親、過彩禮的日期。在認親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時間20天至1個月不等。女方要給未來的新郎換上用黑皮子鑲邊的新衣服和紅布坎肩(背面和肩頭繡有云紋),未來的新娘要把頭髮梳成兩個辮子纏在頭上,這是訂婚的標誌。在結婚那天,新郎和夥伴們以賽馬的形式進入女方住地,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後,新郎當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帶貂尾和4個繡花飄帶,新娘頭上戴著飾品,男女都佩帶獵刀,新娘在拜天地時頭上蒙著花布。現在的婚姻形式與漢族基本相同。

  三、禮儀

  鄂倫春人的禮儀是以敬老為中心的。主要禮節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兩種。晚輩人見到長輩要用請安禮,平輩人見面也要互致請安禮問候。磕頭禮在祈神祭祖、婚喪、節慶等莊重場合施行。鄂倫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長輩。晚輩人在長輩面前要畢恭畢敬,長幼有序,行為得體。出遠門前和回來後都要向長輩請安。出門或狩獵中遇到長輩,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下馬,步行迎上去請安,待長輩人過去後才能騎馬行路。鄂倫春人熱情好客,以誠待人,招待必盡誠意。天晚則留客人住宿。鄂倫春族男女有別,男客人不能坐兒媳婦和姑娘的鋪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鋪位。鄂倫春人各個家庭間有互相拜訪的禮節。

  鄂倫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產禁忌、婦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動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獵前不能說能打到多少獵物,否則什麼都打不到;女人不許坐在瑪路上;婦女不許鋪熊皮;對熊不能稱熊,而稱太貼;不能用刀或鐵器搗火,否則衝犯火神;年輕人不能叫長輩人的名字等。推薦閱讀:怒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藝術

  1、音樂

  鄂倫春族的音樂以贊達溫山歌曲調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長音和顫音,優美動聽。贊達溫的歌詞即興新增,語言樸實,感情濃烈。僅有的一種樂器是叫彭努哈或卡木斯堪的口絃琴,音量雖微弱,但能吹奏出各種曲調。

  樂器有朋奴化(鐵製的一種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產工具,也是早期的樂器。鄂倫春族在載歌載舞時,常有這些樂器伴奏。

  2、舞蹈

  鄂倫春族的舞蹈分儀式舞、娛樂舞、宗教舞三大類,共同特點是邊歌邊舞。動作由慢到快,動作激烈至高潮時結束。代表性舞蹈有依和訥嫩、依哈嫩、黑熊搏鬥舞等。依和訥嫩是三年一次的氏族大會上進行的全族性舞蹈,十幾人為一組,一人居中央,其餘人手拉手圍成圈兒跳。過去一個氏族集中起來傳家譜和族譜時跳這種舞。流傳於鄂倫春自治旗三人表演的黑熊搏鬥舞,模仿黑熊搏鬥嬉戲的內容,極富鄂倫春族傳統文化的特色。表演時互相吼出哈莫、哈莫的聲音,先由兩人表演搏鬥,最後第三者上來勸解。

  3、工藝美術

  鄂倫春族婦女善於刺繡,從頭上戴的到腳上穿的,都要繡上花、鳥、魚、蟲和小動物的圖案,顯示了她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鄂倫春族人特別是婦女還很擅長用白樺樹皮製作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這些物品不但輕巧耐用,而且雕刻的花紋圖案形象逼真、美觀大方。

  剪皮是鄂倫春族婦女創造的一種十分獨特的藝術形式。它利用樺樹皮和獸皮剪製成人物、動物等形象,作為兒童的玩具;為了使皮袍、帽子、口袋、手套的口沿、四角美觀、耐用,還剪制一些圖案,用狍筋、鹿筋線縫上,成為一種藝術裝飾品。神話故事、人物形象、動物形象、裝飾圖案等是剪皮藝術的題材。剪皮藝術反映了鄂倫春族在遊獵生活中形成的審美觀和對美的追求。

  雕刻是鄂倫春族手工加工的一部分,也用於宗教用品,分浮雕和圓雕兩種。浮雕主要雕刻在樺樹皮器皿上,也包括刀鞘、馬鞍、鹿哨、木盒上的雕刻。圓雕是用獵刀對木料、松樹皮、獸骨等進行的立體雕刻,十分精緻。雕刻的紋樣主要有云紋、回紋、幾何紋、波浪紋、環帶紋、十字紋、團花等,花樣主要有奎葉格音花、珠勒都很花、南綽羅花等。

畲族有什麼風俗 畲族的風俗習慣

  畲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屬於中國南方的遊耕民族,來看看畲族有哪些風俗吧!

  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在冬天的時候,畲族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

  畲族忌吃狗肉、蛇肉、貓肉,更不能用筷子打貓,小孩忌吃鱔、鰻,到別人家做客吃點心時,不能將點心吃光,應有所剩餘。

  畲族同姓不能結婚,以前是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

  畲族的服飾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絢麗多彩,現在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所穿著的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風俗活動是哪些

  在少數民族當中,跟漢族一樣都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並且這些傳統節日都有自己的民族的特色,那麼在德昂族當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又有哪些風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

  潑水節是德昂族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在每年的陽曆4月14日至16日舉行,節期為3天。潑水節的頭天清晨,男女老少都換上盛裝,特別是姑娘們打扮得鮮豔奪目,老人把已準備的食品和各色紙剪小幡旗、香炷、蠟條等貢品攜往莊房貢於佛堂神龕。

  然後,信徒把準備好的水龍木槽支架於小佛房內,小佛房四周擺著十餘尊小佛像,並將轉水花筒插於龍頭穴孔中。

  晌午,佛爺誦經畢,便開始舉行潑水儀式。眾民以潑水用的小竹筒盛來清泉水,依次倒入龍槽,水即順龍槽流入轉水花筒推動旋噴水器,反覆旋轉灑水洗四周小佛身。

  浴佛畢,眾民們在象腳鼓、鋩鑼聲中盡情互相潑水,表示吉祥如意。

  入雨安居節(關門節)

  “入雨安居”節(佛教詞語),每年陰曆6月15日舉行,為期2天。全寨信徒都要攜帶貢品前往佛寺賧佛,參拜佛像,聽佛爺唸經,乞求佛祖保佑寨中人平安生活、五穀豐登。16日傍晚,佛爺便將寺院大門關閉三個月。在關門節三個月內,寺院所在僧侶都要遵守佛規,即不能串寨,不喝酒等。信徒也不能、談情說愛和結婚等。

  出雨安居節(開門節)

  “出雨安居”節(佛教詞語),每年從關門節始至陰曆9月15日止,期滿三個月後,即舉行開門節儀式。但兩個節日之間佛爺經常唸經,信徒都要前往寺院聽唸經。全寨父老都要到莊房參拜佛,青年人要敲鋩鑼、象腳鼓,以求神保佑。開門節過後,僧侶即將佛寺大門開啟,便可串寨。

  燒白柴

  “燒白柴”是布朗族人的賧佛節日間在每年陽曆12月14日。是晚,在寨外廣場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寶塔,點火焚之。德昂族人認為,天氣寒冷季節已到了,怕佛祖受凍,需燒白柴,給佛烤火,以驅寒冷,增加溫暖之意。

  做擺

  “做擺”是德昂族人賧佛活動之一。“做擺”日期是根據村寨是否具有財物條件來決定舉行的。日期不定,數年舉行一次,每次3—5天。由村寨頭人、家族長共同推選出“做擺”的承頭人。承頭人選出之後,便著手籌積資金,併到寺院拜賧佛,敬獻貢品等。“做擺”之意是祈一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災難。由佛爺念《長拉尼亞》經,以求大家有吃有穿,年年富有。


各民族傳統節日——德昂節慶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慶祝豐收,喜嘗新米之意),要從傣歷12月13日開始準備,有舂新米、煮新飯、做年糕等活動,並要選出兩塊年糕送入本寨的公房(專供全寨祭祀用的房屋),次日全寨開祭,要由 ...

傳統節日,畲二月二

  畲族文化歷史悠久,無論是民族風俗還是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畲族二月二就是畲族民間文化的一個奇葩。畲族語言雖然沒有文字,但卻生動形象,二月二璀璨的文化內涵就是畲族文化的直接表現。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畲族二月二吧。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 ...

國慶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國慶節過節時間和節日風俗

  國慶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國慶是法定節假日,並不是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   傳統是指自古就有,流傳下來的。我國的國慶節是1949年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而設立的。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裡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 ...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節的風俗 閩南七夕節有哪些傳統節日風俗   閩南七夕風俗:七月初七敬拜“七孃媽”   閩南地區在七夕的時候,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在閩南地區農村中,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這“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 ...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吃七巧果   每逢 ...

春節風俗順口溜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順口溜有哪些

  春節風俗順口溜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順口溜有哪些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褪皮兒:初一兒,撅墩兒。   其中,貼花花指貼對聯。這一點和很多地方不一樣。我在問答看到很多人說家鄉是三十貼對聯。   褪皮兒指洗澡澡, ...

開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風俗 開齋節是哪一個節日

  開齋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風俗 開齋節是哪一個族的節日   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維吾爾、東鄉、撒拉、保安、哈薩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烏孜別克等民族的宗教節日,在每年回曆十月一日。阿拉伯語稱“爾德·菲土爾”,又稱“爾德節”、“肉孜節”。節期三天。   開齋節的由來   伊斯蘭教經典記載,先知穆罕默德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