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節日之一,每年藏慶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到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意希,賜給金冊、金印,從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進一步鞏固。這時雪頓節開始演出藏戲。達賴喇嘛從布達拉官移居羅布林卡,雪頓節時藏戲班子來到羅布林卡演唱。屆時,拉薩市附近的居民,身著鮮豔的節日盛裝,扶老攜幼,提上酥油桶,帶上酥油茶對來到羅布林卡在繁茂的樹蔭下,搭起色彩斑斕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綠茵上,鋪上新卡墊、地毯,擺上果品佳餚,席地而坐,邊飲邊談,載歌載舞,觀看藏戲,享受節日的歡樂。下午,各家開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來賓一敬三口乾一杯的“松準聶塔”(酒禮),唱各種不同曲調的勸酒歌。欲罷,客人將酒三口飲完。敬酒聲、祝福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當晚霞染紅天際時,人們才踏著暮色離開林卡。
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還將大型 的文藝活動,學術研討,經貿交流會安排在雪頓節期間,使場面更加熱鬧非凡。
2、大佛瞻仰節
藏族信仰佛教,不少節日均與宗教有關。西藏的日喀則僧俗民眾每年藏曆五月間在扎什倫布寺舉行大佛瞻仰節。
扎什倫布(藏語音譯“吉祥須彌山”)寺,喇嘛教格魯派(黃教)第四大寺。在西藏日喀則尼色日山下,為歷世班禪的駐錫地。
扎什倫布寺的大佛瞻仰節,是由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公元1 3 5 7 -1 4 1 9 )的第子根頓珠巴(公元1 3 9 1 -1 4 7 4年)於公元1 4 6 8 年創辦的。最初的佛像與展佛臺僅有十幾米高。隨著宗教的興盛,從四世班禪洛桑·確吉堅贊(公元1 5 6 7 -1 6 6 2年)開始,歷代班禪大師都對佛像及展佛臺進行更新和擴建,逐漸形成寬闊宏偉的規模。
展佛臺建在扎什倫布寺的後山坡上,佛臺由磚石水泥砌成,高2 8 米,長4 1 米,四周有石砌圍牆。遠遠望去,猶如寬闊的銀幕。
瞻仰節歷時三日,每天展出不同的佛像,供信徒朝拜瞻仰。第一天,展出“過去佛”,即無量光佛;第二天,展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第三天,展出“未來佛”,即吉尊強巴貢波。大佛瞻仰節莊嚴隆重。節日期間,扎什倫布寺的五百名喇嘛身披袈裟,舉行盛大法會。每天清晨將綵緞製成的巨幅佛,捆在梯形木架上,由1 6 人抬起,前有“獅子”引路,後面儀仗隊尾隨,緩緩來到展佛臺前。9 時左右,大佛懸掛空中,在陽光下,綵緞光彩奪目,極為壯觀。
節日期間,來自江孜、白朗、薩迦、拉孜、南木林等縣和日喀則各區的僧侶信徒,趕著毛驢、馬車,穿著節日服裝,聚集在扎什倫布寺的門前,瞻仰大佛。
3、牛王會
調牛節是藏族民眾對牛在農業生產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他們在日常勞動中培養出對牛的濃烈情感,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牛文化現象,他們視牛為神,以牛為獻祭神靈的最佳犧牲,於是牛王會也就出現了。牛王會從農曆八月十五日開始,一般延續十多天,有時甚至歷時一個月之久。人數常達千人以上。在牛王會期間,人們請黑叭(巫師)唸經、吹犛牛角、宰殺數十頭犛牛或上百隻羊,狂歡濫飲,無比熱鬧。由於牛王會耗資巨大,所以近百年來這種大規模的牛王會僅舉行過一次。參加牛王會的成員都具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它還屬於祖先崇拜的文化節日之列。
4、傳昭大法會
是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藏語稱“默郎欽波”或“堅安曲巴”,意為“正月十五供奉”。節期從藏曆正月六日到正月二十日,屆時拉薩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三大寺的僧人都集中在拉薩大昭寺。各大喇嘛寺都要舉行盛大的酥油花展,以五色酥油塑造各種人物、動物、花卉,大者數尺,小者數寸,做工精美,形象逼真,件件堪稱藝術珍品,這是寺院僧侶的創作與創造。寺院周圍的藏民紛紛到寺院欣賞僧侶們的傑作,觀看酥油花展,並同僧侶一起舉行迎佛、轉經等宗教儀式,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
這一節日的來歷,據傳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為紀念釋迦牟尼、光大佛學,聚集了萬餘名僧侶在藏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拉薩大昭寺組織了一次發願祈禱大法會,並舉行格西學位考試,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仰者也前來朝佛。在此期間,宗喀巴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變為鮮花,山石變為奇珍異寶,寺內奇花異卉、燦爛奪目。宗喀巴為了再現夢境,組織僧侶用酥油塑造各種花卉、樹木、禽獸、人物,連同百盞酥油燈一起供奉在佛像前。此後,規模不斷地擴大和豐富,使祈願大會成一個固定的宗教節日,還十分盛行,其規模不亞於剛創立之時,一直到今天。
5、酥油花燈節
藏曆元月十五日,(2000年2月19日)也是傳昭大法會的最後一天,是藏族人民規模宏大、絢麗繽紛的酥油花燈節。白天,人們到各寺朝佛祈禱;夜晚,拉薩八廓街舉行酥油花燈會,滿街搭起各種花架,上面擺滿有五顏六色的各種神仙、人物鳥獸和花木形象,還有木偶表演。花燈點燃之後,宛若群星降落,閃閃爍爍,一片輝煌。西藏各地方官員、群眾也趕來看花燈。夜間,郊區農人進行載歌載舞,對歌比賽,有時還延續幾天才能結束,這是拉薩最熱鬧,最快活的節日。
6、薩噶達瓦節
藏曆四月十五日(2000年6月16日),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也是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藏曆四月是佛日,因此,用藏語就稱之為“薩噶達瓦”。每年的藏曆這一天,藏族男女身著節日盛裝,按照他們的傳統習俗,成群結隊地彙集在雄偉的布達拉宮背後的龍王譚舉行這聖大的節日,經過長期發展,薩噶達瓦節逐漸演變成為藏族人民春夏遊園和預祝農牧業生產豐收的群眾性節日。在節日期間,人們有的搭起色彩斑斕的帳篷,有的擺上青稞酒,酥油茶,全家歡歌笑語,小憩於湖邊。接著,藏族青年們圍成圓圈,踏地頓節,歡歌而和。現拉薩市藏戲團及其他文藝團體也來進行文藝演出,為節日助興。
7、祈禱節
祈禱節是藏族地區最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動,也是民間性的節日活動,藏語叫“莫郎切波”。在州內藏區,有兩類這種盛會,一是格魯派的祈禱節;一是藏族原有的宗教,本波教的祈禱節。格魯派的祈禱節與西藏拉薩一帶的祈禱節相同,每年舉行兩次,一次是在農曆六月十五,一次是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正月的祈禱節比夏季的祈禱節要隆重。州內還有本波教的寺廟和信徒,他們至今還保留著濃厚的原始宗教的習俗。每年也有極為隆重的兩次祈禱節,一次是在農曆六月十三至十五,據說這次祈禱會,是為了紀念在安多地區“降魔建寺”的阿尼雄大師而舉行的,他是本波教的始祖登巴辛繞的弟子。另一次的祈禱節,是在農曆正月十三至十六,在祈禱會上,全寺僧人在活佛的主持下,為這個地區在新的一年裡去災滅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而祈禱、正月十五是祈禱節的高潮期,這天,如松潘本波教寺院尕米寺,前來朝覲的有來自若爾蓋、紅原、九寨溝等地的香客及本地群眾,多達2萬餘人。前來參加盛會的人們,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轉一圈尕米寺後的聖山——小西天。正月十五一早,寺裡僧侶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內樂隊吹響的大、小銅號,隨後全寺和尚齊聚經堂誦經,並由活佛安排這一天各人的責任。近12時,和尚們向前來朝覲的各地香客和觀眾,表演“跳神”節目(也稱訪仙舞),跳神的內容既有歌頌歷史上藏漢團結的故事,也有根據本波教經典故事而編跳的舞等。
8、燃燈節
為了紀念佛教改革家,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逝世而舉行的活動,於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舉行。這天凡屬該教派的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裡,點酥油燈,晝夜不滅。人們穿上節目的盛裝,群聚在為佛教大師而誦祈願經的寺院前,高誦“六字真經”,向怫的神靈祈願、磕頭,各村寨的男人們騎上馬,帶上早已備好的柏香樹枝,到村旁的神塔前,高誦禱詞,舉行盛大的煨桑儀式。並向天空拋撒印有獅、虎、龍、鵬的“龍達”(風馬),繼而,騎手們為寺院的僧人們和全村寨的人們,表演馬術;男女青年跳起“鍋莊”,老人們坐在看臺上邊喝酒、聊天,由歌手唱祝願歌,由能說善唱的藝人說唱藏族民間長詩、格薩爾王傳等,直至圓月升起,人們才扶老攜幼,高唱誦唸“六字真經”愉快地回家。
9、扎崇節
扎崇節是阿壩縣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由宗教活動而演變為民間貿易節日,“扎”是陶器之意,“崇”是市場的意思。所以,它是由交易陶器為主要市場的大型交流會。節日期間引來川、甘、青三省邊界人們集會貿易。它始於18世紀末,阿壩麥桑第九世土官阿木讓,因說要到拉薩去拜佛,但後來卻未能去拉薩,為求佛赦免許諾不行的罪過,在幾位老民的建議下,她把所轄牧民們.集中在一起念“真經”。從此,每年的農曆五月二十日,便成了牧民們聚在一起,誦唸“真經”的日期,彙集之地在今縣城處。到了19世紀初,麥桑土官的勢力漸為擴大,所以一年一度全體牧民念“真經”的聚會日,漸漸成了較為隆重的民俗節日。集會上,人們不但要念“真經”,而且村與村之間,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如賽馬、摔跤、跳鍋莊等。並在聚會上,出現了省內外來交易陶器的許多商人,人們對這些陶器大受歡迎。雖然後來在聚會上出現了陶器以外的交易物品,但當時,陶器是市場上的主要商品,所以人們稱之謂“扎崇”(陶器市場)。
10、藏族拜鷹節
距西藏林芝縣城6公里左右有座聞名全藏的山,它就是苯日山。本日山的山腰上有座苯教寺廟,叫色迦更欽寺,這寺相傳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是苯教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這個寺每年藏曆四月三十日都要過一個傳統的節日——拜鷹節。
據說色迦更欽寺建於公元757年前後,那時前來朝拜的僧俗人等絡繹不絕,但到了1330年左右,它已失去了往日那香火興盛的場面,不僅信教群眾來的少了,就連以前廟裡的喇嘛僧人也因多種原因離寺而去。整個寺廟荒涼蕭瑟,毫無生氣。
一名叫多增熱巴珠色的苯教喇嘛為尋求各種門派的真經,訪遍了整個西藏苯教寺院及各門派,打算撰寫苯教的經書。多增熱巴珠色從8歲開始就被認定為活佛,13歲就開始鑽研苯教,收集和撰寫過苯教的經書。這年他路經色迦更欽寺,看到這荒涼的景象,想著苯教將會隱逝,痛心不已。他決心拯救該寺,建章立制,要把所學的苯教的學問在這裡弘揚,讓寺廟恢復往昔的輝煌。他把想法告訴寺內的僧人們,大家一致贊同,很快一切活動都緊張有序地展開了。
活佛的想法還沒有完全實現,一場大病奪走了多增熱巴珠我色的生命,臨終前,他把寺內的所有僧人叫到病榻前說:“我去世後,寺廟的事按我的想法辦,我就不再轉世了,一年以後我會變成100只鷹回來看看你們,看看寺廟,並且以後年年來。”這天是藏曆四月三十日。
翌年的藏曆四月三十日那天,100只大鷹果然繞苯日山的東面(色迦更欽寺的北側)飛來。圍繞寺廟飛了3圈,之後就向寺廟的西南方向飛去。年復一年,歲歲如此。人們懷念和感激多增熱巴珠色,並把藏曆四月三十日這一天定為紀念日。每逢這一天,居住在周圍的村民們,男女老少都穿起節日的盛裝,從四面八方來到寺廟,跳起歡快的“切巴(工布)”舞。人們還進行擂臺賽,迎接百鷹的到來,祈禱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最後向百鷹訴說寺廟的情形。之後,全體繞寺轉3圈。據說這一天如果天氣好,苯教的忠實信徒們就能見到翱翔的百鷹。
時光飛逝,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拜鷹為神,並定藏曆四月三十日為拜鷹節。
11、藏族曬佛節
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者、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宗教節日,大都在藏曆二月初、四 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
屆時,各地寺廟將寺內珍藏的著稱巨幅布畫和錦緞織繡佛像取出,或展示於寺廟附近曬佛臺,或山坡,或巨巖的石壁之上。這些巨幅布畫和錦緞織繡佛像,做工精緻、色澤鮮豔,藝術價值很高,有的還是國家的國寶。展 示出來令群眾觀瞻。觀瞻者成千上萬。
為了讓善男信女者觀瞻,朝拜佛像,有的寺院還修築巨大的曬佛會。如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均有巨大的曬佛臺,檯面寬闊,可同時懸掛數幅布畫和佛像。其中以布達拉宮的曬佛臺規模最大。
每年藏曆四月月中旬,將長約三十餘丈的五色錦緞堆繡成的巨幅佛像,由幾十個身強力壯的喇嘛從寺廟藏寶室中取出,懸掛於第五層樓的樓壁南面,每年懸掛一幅或數幅。佛像多為釋迦佛、三世佛等在太陽光的照射和布達拉宮金頂的陪襯下,彩色佛像相映生輝。身著紫紅色袈裟的喇嘛,口唸佛經,在佛像前頂禮膜拜。無數男女信徒,整裝敬禮,觀瞻佛容,場面宏偉壯觀。扎什倫布寺的曬佛節,於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舉行。青海省西寧市塔爾寺的曬佛節,於正月十五日于山前展曬獅子吼佛、釋迦佛、宗喀巴和金剛薩睡佛像。寺前, 臨時搭有大帳,供該寺法臺暫時辦事之用。
甘肅省夏河縣拉卜楞寺的曬佛節於正月十三日,由該寺總法臺率領各昂次代表和在職僧官,到河南宗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曬佛儀式。小寺院的曬佛規模較小,一般在寺內舉行。如四川省理塘寺每年正月十五在寺內舉行,佛像3米左右,曬佛與酥油花燈會同時進行,前往參觀者成千上萬,十分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