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蘇東坡為什麼反對王安石變法

蘇東坡為什麼反對王安石變法

  蘇東坡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原因是政見不同。

  蘇軾與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在財稅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稅、差役、兵役等貨幣化改革,同時給農民提供小額貸款,而蘇軾則主要保留出勞力代役等傳統形式,認為政府不應當與小民爭利。其他方面的意見不是很大。

  蘇軾與司馬光等人的意見是不同的,只要是王安石贊成的,司馬光一律反對,而蘇軾則是相結平和的,因此後來司馬光上臺執政,蘇軾也很受排擠。

蘇東坡和王安石的稅改之爭

  

  蘇東坡

  蘇東坡(公元1036年~1101年)與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均是宋代的文壇巨匠,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當時的政治舞臺上也各有建樹,尤其是王安石變法影響很大。然而,十分敬重王安石學識的蘇東坡,卻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特別是在賦役制度改革方面,兩人分歧較大。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王安石在賦役制度方面推出了均輸法、募役法等改革措施。

  當時,政府除了徵收田賦外,還要向各地徵收土特產作為貢品。每年不論豐歉,州府都要按定額髮送京城。改革中,王安石推行均輸法,設發運使統管淮南富庶六路(省區),凡京城所需貢品,就近直輸京城,過剩貢品就地賣掉。同時,政府撥款五百萬緡(貫),豐年低價購儲部分物資,移豐補歉。蘇東坡卻反對均輸法,認為這既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又影響了國家的商稅收入。國家“五百萬緡以予之,此錢一出,恐不可復。縱使其間薄有所獲,而徵商(稅)之額所損必多”,是“虧商稅而取均輸之利”。(《宋史。食貨志》)

  改革中,王安石還推行募役法,規定應服役之戶,一律依照政府劃分的等級,隨同夏秋兩稅繳納免役錢,不再服差役。政府用這些免役錢僱人服役。蘇東坡認為“自古役人必用鄉戶,猶食之必用五穀……雖其間或有他物充代,然終非天下所可常行。”(《蘇東坡集。奏議集》)改百姓出力為出錢,是對百姓利益的一種損害。尤其是遇災年可免賦稅,但役錢不能免,等於增加一項苛稅。“二害輕重,蓋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樂”,因此堅決反對。

  但蘇東坡並非像司馬光一樣保守,只是反對王安石急於求利,他希望透過緩和的改革,興利除弊。他主張“輕賦役”,提出減免零售商的賦稅,刺激商業的發展,增加商稅收入。“小商人不出稅錢,則所在爭來分買;大商既不積滯,則輪流販賣,收稅必多。”他在被貶為地方官時,曾減賦賑荒,不斷興革,也頗有政聲。

  兩人雖政見上有分歧,但在許多方面仍互相欣賞。王安石去世後,蘇東坡撰文寫下了“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給予王安石高度評價。

為什麼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反對變法更多是因為王安石的做法有違北宋士大夫的文人氣節。司馬光曾反駁王安石道:"天下所生財貨百物,不在民,則在官,設法爭民,其害乃甚於加賦。"認為官府向百姓奪取的財富越多就容易滋生腐敗,這危害比增加稅賦還可怕。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原因司馬光本人是守舊派的代表人物。我們知道自從孔子建立儒家以後,古代文人一直以來就是崇尚儒家思想,當時的讀書人從小就是學習四書五經,中國的儒家思想一直以來都是以保守而著稱的。

  而司馬光也是從小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在七歲時就是熟讀春秋了,在這樣一種濃厚的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司馬光是極其保守的。他認為變法是非常沒有必要的,堅持要遵循宋代先祖趙匡胤的那一套做法。而王安石卻是思想很開放的一人,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只有革新才能重新讓國家富強起來,就這樣有兩個不同意見不同觀念的人,在變法方面產生了極大的隔閡,因此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變法。


關於東坡

  一、蘇東坡: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 ...

為什麼蘇軾反對變法

  宋神宗時期,旨在富國強兵,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狀態的改革。王安石於熙寧第二年出任參知政事,又一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包括,保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係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等。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前後歷時十五年,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時觸犯了大地主、大 ...

你更欣賞東坡還是

  蘇東坡和王安石各有特點。   1、蘇東坡: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開豪放一派,與辛棄 ...

變法據介紹

  1、王安石變法,是在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變法自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至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結束,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2、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 ...

夫之如何評價變法

  王夫之對王安石變法持幾乎全盤否定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他把王安石的諸項新法稱為聚斂之術“聚斂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財思想視作興利之道“剝民興利”;   2、他認為王安石以花言巧語迷惑宋神宗,導致靖康之變;   3、他認為王安石變亂祖宗法度,“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北宋亡國。   總之,王夫之完全站在 ...

變法積極作用

  王安石變法是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比較深遠的一次變法,此次變法對北宋的國力尤其是農業生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變法的一些措施至今仍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王安石變法(又叫熙寧新政),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新法立意雖好,但並未處理好具體實行的問題以及與反對者的關係, ...

簡要敘述變法經濟改革措施的主要內容

  1、王安石變法經濟改革措施的主要內容如下:為了實現富國的目的,王安石採取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富國之法初步改變了積貧的局面。   2、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