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定語後置
2、匹夫見辱。 ——被動句
3、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判斷句
4、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設問句
5、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反問句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定語後置
2、匹夫見辱。 ——被動句
3、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 ——判斷句
4、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設問句
5、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反問句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來源:宋代蘇軾作,該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為答御試策而寫的一批論策中的一篇。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體現了蘇軾史論汪洋恣肆的風格。
1、張良狙擊秦王:張良帶著力士回到了國內,當張良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時候,就開始尋找埋伏的地點。最終張良選擇了博浪沙。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車隊的速度就會降低,而且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
2、進履受書: 韓國貴族,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在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到達博浪這個地方時,僱大力士行刺秦始皇,卻以失敗告終。老人對張良在自己後面才來的行為大為不滿,於是讓張良五日後再來,但同樣的情況還是發生了,於是相約最後一個五日,張良前一天就到了,這次老人終於滿意了。
3、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張良和陳平從大局和長遠考慮,勸劉邦忍下一時之氣,採取權宜之計,對韓信進行妥協,以此避免韓信倒向項羽一方,並獲得韓信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