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進入、進來的意思;
蜂擁而入:意思是像一窩蜂似地擁來,形容很多人亂哄哄地朝一個地方聚攏;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於是壇下鼓聲大振,萊夷三百人,雜執旍旄、羽袚、矛戟、劍楯,蜂擁而至,口中呼哨之聲,相和不絕,歷階之半,定公色變。”。
入:進入、進來的意思;
蜂擁而入:意思是像一窩蜂似地擁來,形容很多人亂哄哄地朝一個地方聚攏;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七十八回:“於是壇下鼓聲大振,萊夷三百人,雜執旍旄、羽袚、矛戟、劍楯,蜂擁而至,口中呼哨之聲,相和不絕,歷階之半,定公色變。”。
1、何不以鋸中截而入的意思是“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
2、原文: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譯文:魯國有個拿著長竿子進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但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他實在是想不出什麼辦法來了。不久,有個老人來到這裡說:“我雖然不是聖賢,只不過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麼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於是那個魯國人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無入而不自得無入的意思是人不論處在什麼境遇都能保持中庸之道和安然自足的心境,出自《禮記·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並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宋代學者將《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顥《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註》、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詁》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