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1、魏國國相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讓其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2、魏惠王並未任用商鞅;
3、公叔痤死後,商鞅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面見孝公;
4、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並未任用商鞅並指責了他;
5、商鞅第二次用王道之術遊說秦孝公,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責備商鞅;
6、商鞅第三次用霸道之術遊說秦孝公,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
7、最後商鞅與孝公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秦孝公因此大為所動,遂請商鞅入秦。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1、且秦滅韓亡魏中且是發語詞,可以譯為而且、況且;
2、解釋: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
3、出處:西漢時期《唐雎不辱使命》;
4、《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魏策四》,題目為後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後,想以易地之名佔領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最終折服秦王,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