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衛鞅亡魏入秦

衛鞅亡魏入秦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於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說說商鞅入秦的過程

  1、魏國國相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讓其擔任國相治理國家;

  2、魏惠王並未任用商鞅;

  3、公叔痤死後,商鞅攜帶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面見孝公;

  4、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並未任用商鞅並指責了他;

  5、商鞅第二次用王道之術遊說秦孝公,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責備商鞅;

  6、商鞅第三次用霸道之術遊說秦孝公,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

  7、最後商鞅與孝公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秦孝公因此大為所動,遂請商鞅入秦。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且秦滅韓亡魏且的意思

  1、且秦滅韓亡魏中且是發語詞,可以譯為而且、況且;

  2、解釋:況且秦國使韓國魏國滅亡;

  3、出處:西漢時期《唐雎不辱使命》;

  4、《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魏策四》,題目為後人所加,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後,想以易地之名佔領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最終折服秦王,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經過。


有什麼去別

  商鞅原名衛鞅,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衛國人,春秋時期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稱之為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而獲得賞賜十五座城池,故號為商君,後稱之為商鞅。 ...

秦國怎麼死的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漢族,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一帶)人,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衛氏,名衛鞅。因衛鞅本為衛國公族之後,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   孝公死後,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車裂而死。其 ...

變法開始時的國王是誰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至公元前338年),嬴姓,《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 ...

為什麼叫商

  衛鞅叫商鞅是因為秦王將商地封給他,後人稱之商鞅。《資治通鑑·第二卷·周顯王八年》記載:“於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商鞅在《資治通鑑》中出場時的名字是“衛公孫鞅”。   商鞅亡於公元前338年,時隔100年之後,李斯作為後人,稱衛鞅為商鞅,就是讓人明白,這個商鞅就是“受封商於十五邑”的衛鞅,是一種對 ...

薛公田文做了什麼

  薛公田文入秦後靠賓客幫助逃離。   公元前299年,齊湣王終於又派田文到了秦國,秦昭王立即讓田文擔任秦國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勸說秦王道:“田文的確賢能,可他又是齊王的同宗,任秦國宰相,謀劃事情必定是先替齊國打算,而後才考慮秦國,秦國可要危險了。”於是秦昭王就罷免了田文的宰相職務。他把田文囚禁起來,圖謀殺掉田 ...

楚必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消滅慶秦國的,一定是楚國”。   整句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即使楚國只剩到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比喻即使弱小,團結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情緒化的堅定信念。楚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另分為昭、屈、景三 ...

是商

  衛鞅是商鞅。商鞅原來不是秦國的人,他本是衛國的後代,所以也稱為衛鞅。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