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衡陽七夕節怎麼過+民間七夕有哪些鬥巧習俗

衡陽七夕節怎麼過 民間七夕有哪些鬥巧習俗

  衡陽七夕節怎麼過?民間七夕有哪些鬥巧習俗?中國的七夕節也叫乞巧節,並非是現在所說的情人節,在古代乞巧節更多的是讓女子透過乞巧鬥巧來看誰的手藝更加巧妙,而且還會有拜七姐、織女的說法,來祈求自己的手藝高超。那麼七夕到底有什麼習俗呢?

  衡陽七夕節怎麼過

  婦女洗髮、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

  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

  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民間七夕有哪些鬥巧習俗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結紮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

  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寒衣節是怎麼來的 寒衣節的民間故事都有哪些

  導語: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是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也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那麼,寒衣節是怎麼來的?寒衣節的民間故事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寒衣節是怎麼來的

  寒衣節由來是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山丹人民承襲了古人這一特殊的祭祀,至今依然,十分重視。民間在這一年要蒸麻腐包子,送寒衣,燒紙錢。據民間傳說,送寒衣的習俗是因為盂姜女的傳說而流傳下來的。盂姜女丈夫萬喜良被迫去修築萬里長城,天冷了,孟姜女去給丈夫送冬天的棉衣,她歷盡辛苦來到西部戈壁灘長城腳下尋找丈夫,可丈夫已不在人世。

  寒衣節的民間故事

  民間傳說寒衣節的由來和蔡倫有關。據說蔡倫改良紙之後,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歡,紙張的生意十分興旺。蔡倫的哥哥叫做蔡莫,沒有什麼賺錢的本領只能勉強度日。蔡莫的老婆看到蔡倫的紙張生意十分能賺錢,於是便勸蔡莫去根弟弟學習造紙術。蔡莫去和弟弟學習了之後,回到家中,拿出家裡的積蓄,開了一間造紙坊。

  但是造出紙之後才發現,質量和蔡倫的紙完全沒法比較,所以也沒人來買紙,蔡莫的生意越來越冷清。蔡倫的老婆慧娘十分著急,於是她暗想辦法,想要扭轉家裡造紙坊的經營困境。一天慧娘突然想到一個主意,和蔡莫商量了之後,就開始執行。

  過了幾天,蔡莫出來告訴街坊鄰居慧娘去世了。街坊們都感到很驚訝,於是便到蔡莫家來探望,見蔡莫家的院子裡停放著一口棺材,蔡莫跪在棺材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將他造的紙張放在鐵盆裡燒掉。

  鄰居看到蔡莫的樣子,正想上前安慰他,突然聽到棺材裡傳來響動,嚇得紛紛向門外退去。“快把棺材開啟,我回來了!快開啟棺材,放我出來。”棺材裡傳來了慧孃的聲音,蔡莫怔了片刻,連忙上前把棺材開啟,慧娘從棺材中坐了起來。人死還能復生?周圍的人都看呆了。這時,慧娘揉揉眼睛,從棺材中出來,在院子裡轉了一圈,忽然唱了起來:“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若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慧娘一連唱了好幾遍,周圍的人看到地上有她的影子,才確定她是人,不是鬼。慧娘對眾人解釋道:“我本來已經去了陰曹地府,閻王爺讓我做苦力,是我丈夫送了錢,才有好多小鬼幫我。他們幫我打開了地府的大門,放我回來了。”

  聽慧娘這樣說,蔡莫忙進屋又抱出一堆紙,說要燒給他逝去的父母。圍觀的人們看到這番景象,也紛紛上前要向蔡莫買紙。慧娘便半賣半送,將家裡囤積的紙統統賣了出去。這件事漸漸傳開了,其他村子裡的人也都來找蔡莫買紙,蔡莫造紙坊的生意變得越來越好。因為慧娘“還陽”的那一天,正好是十月初一,所以之後人們便將這一天定為了祭祖節,在這一天祭祀祖先,紀念逝去的親人。

七夕節後面是哪個節日 七夕節過了是什麼傳統節日

  七夕節後面是哪個節日

  七夕節過後,下一個節日便是中元節。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七夕節是什麼日子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夕節既是拜七姐節日也是愛情節日,又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傳統習俗: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

  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之中,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此,七夕節稱為了象徵愛情的一個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中國式情人節”也由此而來。

  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七夕節的對於中國的重要性。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婦女穿針乞巧:七夕節又稱“乞巧節”,因此在過去農村婦女透過各種儀式,祈求自己心靈手巧。其中,在不少的農村,婦女透過穿針引線來驗證。

  七夕鬥巧:既然是乞巧節,在農村一些地方,舉辦“鬥巧”活動,來慶祝“乞巧節”的到來。

  為牛慶生:在農村有神話傳說,牛郎與織女被王母分開,老牛不惜犧牲用自己的牛皮,帶著牛郎去見織女,在農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舉辦“為牛慶生”的儀式!

  食巧果:在我國,但凡遇到節日,都離不開“吃”這個話題!在七夕,主要以食“巧果”為主,“巧果”是一些點心,透過精細的製作,不同的形狀,反映出製作者“心靈手巧”之意!

  中元節為什麼不能出門

  據說,在這段期間,幽冥的孤魂野鬼都爭先恐後地來人間逍遙,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鬼門大開日是陽間陰氣最重的一天。一般認為中元節最好別出門,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邊,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

  也有人認為,七月十四才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所以中元節這天儘量少出門,尤其是晚上最好不要出門,儘量早點睡覺。

  中元節不出門的講究

  每年的七月半是鬼門開的日子,在中元節這天,地獄之門開啟,所有的鬼都可以來到世上享受人間血食。健在的親人則會在這一天準備一些菜餚果蔬、金箔紙衣去路口祭祀鬼,也是為逝去的親人積累功德,希望他們早日功德圓滿,脫胎換骨昇天為仙。

  所以中元節這天是陰氣最旺盛的時候,像陽氣不足的人,還有小孩子等等,在這段時間少出去為妙,就算出去也要早歸。而女人在經期或者產後、術後更加不要在夜間出門。


的古詩四句 關於的詩

  七夕節的古詩四句 有關於七夕節的詩   1、《秋夕》   唐代: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2、《七夕寄張氏兄弟》   唐代:李郢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3、《七夕》   唐代:白居易    ...

是哪一天什麼風俗 什麼風俗特點

  七夕節是哪一天有什麼風俗   七夕節是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傳統的民俗活動。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織女能夠 ...

古代吃什麼 古人通常吃什麼

  古代七夕節吃什麼   1、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 ...

送老婆禮物排行榜 送老婆什麼禮物意義

  七夕送老婆禮物排行榜   一、戒指   作為自己一生的伴侶,在選擇禮物的時候,戒指毫無疑問是放在首位的選擇,而且每個女人對於飾品都是非常喜愛的,戒指即使過了很多年它也是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如果有男性想要送老婆禮物,小編是非常推薦戒指的。   二、項鍊   在送老婆禮物排行榜中,項鍊和戒指的寓意其實都是很相似 ...

的來歷 的介紹簡短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節的介紹簡短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夕節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和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後來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 ...

中國人幹什麼 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中國人幹什麼   1、折桃枝   折桃枝是七夕節的習俗,桃枝,能祛除邪惡之氣,解蟲毒,止腹痛。用以洗髮,可除汙穢油膩。   2、採柏葉   七夕時,婦女大多采摘柏葉、桃枝,用以煎湯洗髮。因此時天氣乾燥,洗物易千,用它洗髮就會清爽潤滑,不垢不膩。黎明時候,旭日初照,涼風習習,採摘尤為便利。所以民間大多 ...

的由來 的傳說故事簡短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