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袁隆平多少年研究出雜交水稻

袁隆平多少年研究出雜交水稻

  袁隆平同志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

  1、他於1964年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最先發現了水稻雄性不育株, 指出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現象, 並提出透過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來利用雜種優勢的設想

  2、1972年他培育成中國第一個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1號B;

  3、1973年他培育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二號;

  4、1975年和協作組成員一起攻克了制種技術難關, 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

  5、1987年被列為國家863計劃的重點課題。在以他為主的指導下,1996年兩系法雜交稻研究基本成功並投入生產應用;

  6、在以袁隆平為主的指導下,超級雜交稻研究已實現畝產700公斤和800公斤的第一、第二目標,現正致力於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研究。

袁隆平研究中遇到哪些困難

  袁隆平研究中遇到的困難許多,例如:

  1、面對世界上人們的不理解。

  2、尋找雌性敗育的水稻。

  3、十年動亂,文化大革命,斷送了他的全部成果,但因為他的助手事先藏了的幾缽水稻而化險為夷。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1、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麼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2、袁隆平是湖南一個鎮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裡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現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保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為了這個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裡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培育成功了。這種雜交水稻畝產達到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後,我國稻穀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後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雜交水稻哪一年開始推廣

  1、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   2、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3、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 ...

平的雜交水稻是不是轉基因水稻?

  1、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是轉基因水稻。   2、雜交育種透過雜交實現基因的轉移,這種方法只能讓各種基因“批次”轉移,無法實現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轉移。為了減少連鎖累贅,雜交育種需要多次雜交和自交,因此,雜交育種過程相當漫長。   3、轉基因技術先將具有抗蟲、抗旱、抗逆境、控制產量、控制生長期等功能的優良基因“剪 ...

平是哪一年發現雜交水稻

  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發現一株雄花敗育株,並用廣場矮、京引66等品種測交,發現其對野敗不育株有保持能力,這就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隨後的“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給雜交稻研究帶來了新的轉機。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 ...

雜交水稻哪一年開始推廣

  1、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   2、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3、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 ...

平的水稻運用在哪些區域

  海南和長江南北亞熱帶地區,海南有適宜的氣候條件、溫度、能一年三熟。 “1976年定點示範208萬畝,在全國範圍開始應用於生產,到1988年全國雜交稻面積1、94億畝,佔水稻面積的39、6%,而總產量佔18、5%。10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面積12、56億畝,累計增產稻穀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280億 ...

雜交水稻什麼時候研究出來的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

雜交水稻什麼時候研究出來的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