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組合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電晶體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作業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普遍採用積體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現在 )以大規模積體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組合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電晶體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作業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普遍採用積體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現在 )以大規模積體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計算機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
1、從第一臺計算機誕生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的計算機屬於第一代計算機。第一代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是採用電子管作為基本物理器件。
2、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到六十年代前期出現的第二代計算機採用電晶體作為基本物理器件。
3、1965後年出現的第三代計算機的電子元件主要採用了中小規模的積體電路,計算機的體積、重量進一步減小,運算速度和可靠性進一步提高。
4、第四代計算機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其特徵是以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為計算機的主要功能部件,用整合度更高的半導體儲存器作為主儲存器,計算速度可達每秒億次以上的數量級。
計算機發展趨勢為智慧化、網路化、微型化、巨型化、多媒體化。
1、中國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中國先後經歷了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遼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歷史時期。
2、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經歷了奴隸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從戰國開始,封建社會孕育形成,秦朝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帝國。
3、此後,兩漢王朝是封建社會迅速成長的階段,唐、宋時期經歷了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至明、清兩代,封建社會盛極而衰,並最終開始步入了多災多難的近代社會。
4、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5、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6、歷史王朝簡記: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王朝就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