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代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1946年到1958年,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儲存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儲存器採用磁帶。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複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二、第二代電晶體數字計算機:
1958年到1964年,電晶體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電晶體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效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三、第三代積體電路數字計
一、第一代電子管數字計算機:
1946年到1958年,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儲存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儲存器採用磁帶。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價格昂貴、維修複雜,但它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
二、第二代電晶體數字計算機:
1958年到1964年,電晶體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電晶體以後,計算機的體積大大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效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三、第三代積體電路數字計
未來計算機硬體的發展方向是生物計算機,生物計算機又稱仿生計算機。以生物晶片取代在半導體矽片上整合效以萬計的晶體管制成的計算機。涉及計算機科學、腦科學、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生物工程、電子工程、物理學和化學等有關學科。1986年日本開始 生物計算機研究生物晶片,研究有關大腦和神經元網路結構的資訊處理、加工原理,以及建立全新的生物計算機原理,探討適於製作晶片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如何透過生物工程來組裝這些生物分子功能元件。
計算機硬體的發展如下:
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電子管,主儲存器採用汞延遲線、磁鼓、磁芯,外儲存器採用磁帶,軟主要採用機器語言、組合語言,應用以科學計算為主,其特點是體積大、耗電大、可靠性差,奠定了以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電晶體的發明推動了計算機的發展,邏輯元件採用了電晶體,計算機的體積縮小,耗電減少,可靠性提高,效能比第一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計算機的邏輯元件採用小、中規模積體電路計算機的體積更小型化、耗電量更少、可靠性更高,效能比第十代計算機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計算機的邏輯元件和主儲存器都採用了大規模積體電路,大規模積體電路是在單片矽片上整合一千電晶體的積體電路,其整合度比中、小規模的積體電路提高了一至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發展到了微型化、耗電極少、可靠性很高的階段,大規模積體電路使軍事工業、空間技術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