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7、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1、“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相矛盾;
2、“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與忠君之思想相矛盾;
3、“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斐然成章是褒義或貶義至今尚在爭議;
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與“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相矛盾。
1、溫故知新,意思是溫習學過的知識,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顧歷史,對現在有新的指導意義;
2、見賢思齊,意思是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看齊;
3、任重道遠,意思是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4、不恥下問,意思是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5、惡衣惡食,意 ...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自《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誨人不倦:形容教導特別耐心,出自《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手足無措: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出自《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 ...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璉瑚也。”
瑚璉,是宗廟盛黍稷即小米、黃米的。但是它絕非一般的盛食器,而是上至周王、諸侯,下至卿大夫,置於大堂之上、宗廟之中、黃泉之下,極為尊貴、超絕華美、實有大用,貯能裕養,因而可以和鼎相配而且同用,只是尊貴稍次並欲世代享有、須臾不離並 ...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釋義: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釋義: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經常複習嗎?”
2、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一個大國,要嚴 ...
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