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說乎中的“說”,通“悅”,愉快,高興的意思。學而不思則罔中的“罔”,通“惘”,迷惑的意思。誨女知之乎中的“女”,通“汝”,人稱代詞,你的意思。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的“殆”,通“怠”,有害的意思。
成語:
1、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2、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3、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看齊;
4、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格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警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然而改之。
成語:
1、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從中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2、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
3、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要向他靠齊;
4、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現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5、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6、死而後已: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鬥終生;
7、歲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
俗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
警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學習方法的句子有: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身做人的句子有: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 ...
學習的三個層次:知 、好、 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解釋:
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 ...
舉例說明:
1、省略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著而改之”前省略了動詞“擇”)。 意: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加以改正.);
2、 可以為師矣。(“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之,代能溫故知新的人,譯為“把[他]當做.”句意: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
孔子自述其志的句子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這句話的意思是,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還有什麼遺憾呢?
其中“默而識之”就是說:作學問要寧靜,不可心存外務,更不可力求表現,要默默然領會在心,這是最要緊的;“學而不厭”,說作學 ...
溫故知新、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恥下問、誨人不倦、
不亦樂乎、學而不厭。 ...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