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論語子罕中的歲寒

論語子罕中的歲寒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上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歲寒,是每年天氣最寒冷的時候。凋,是指樹木落葉。到了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堅韌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於改變初心。

  喻意:年歲寒冷,然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不會像其他的植物一樣凋謝的道理。比喻松柏堅忍耐寒的品質。

《論語》“罕言利”辨析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觀《論語》文字,孔子言利與言仁、言禮相比,確屬“罕言”。但“罕言”並非不言。孔子既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就說明孔子承認並肯定了利作為人之一種需要的客觀性和正當性。孔子視“貧賤”為“恥辱”,其雲“邦有道,貧且賤也,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泰伯》)此將貧賤富貴問題與國家興衰聯絡一起,國家政治清明,形勢大好,可你卻不能勤勞致富,依然貧困潦倒,這是個人的恥辱。當然,政治黑暗,社會無道,你卻榮華富貴,這也是個人的恥辱。

  孔子肯定利的合理性、正當性的思想,在其對子貢的態度上還可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孔子弟子中,顏回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聞一知十”,安貧樂道。(《雍也》)可謂堅韌執著,德高行正,然卻窮困潦倒。而子貢卻不尊師命,不安本分,熱衷於經商贏利,預測行情卻屢發屢中。在顏回與子貢的比較中,一方面抒發了孔子對春秋時期“道德與財富”之間倒掛失衡現象的感慨和無奈,另一方面體現出孔子對子貢選擇經商之路的默許,且從“億則屢中”的語氣中似乎還流露出慶幸和釋懷。當然,孔子言利自有尺度。《論語》文字中,孔子言利常常和義緊密聯絡,提出“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將“利”與“義”割裂開來。孔子明確區分出生活中存在義與不義兩種利益,人對義有“可求”與“不可求”兩種態度,人獲利有正當與不正當兩種手段。孔子提出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認識利益和獲取利益,強調以正當合義的行為來求取富貴、擺脫貧賤。否則,寧可不處富,不脫貧。這種以道義為標準的經濟思想和價值觀念,正是當代構建和諧社會所要認真思考和大力弘揚的。任何個人、社會、國家都能以正義之心,積極進取,發展經濟,就有可能減少糾紛,避免禍亂,締結和平,造福人類。

  孔子還以更加開放的視野討論財利問題,提出要利他達人,要富國利民。首先,孔子把國家利益與百姓利益聯絡在一起,認為百姓足君才能足,百姓不足君則不足(《顏淵》),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本思想。孔子還具體提出了實現君足民足的方法和途徑,認為“節用”可以減少財政開支,為“愛人”創造條件。“節用”意味著可以“輕徭役”,為“使民以時”、廣開財源提供保證。其次,孔子重視利益分配和社會穩定的關係。《論語·季氏》載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雖沒有提出“均貧富”的思想,但他深知利益不均、貧富差距的危險和後患。為了消解這種禍患,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停留在倫理層面的道德呼喊,儘管沒有制度約束,但對緩解社會矛盾、倡導社會風氣當有一定之效用。只要有“立人”、“達人”、“愛人”之境界,富裕的人當會考慮貧困的人,發達地區的人當能帶動落後地區的人。這樣,才能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

論語十則中有哪些成語格言和警句

  成語:

  1、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2、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3、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看齊;

  4、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格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警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然而改之。


十則的諺語

  成語:   1、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從中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2、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複習它;   3、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要向他靠齊;   4、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現指採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實行;   5、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 ...

十則孔子自謙的語句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

為什麼說是經典的經典

  說《論語》是經典中的經典是因為《論語》作為基礎教育教材具有很高的價值。《論語》作為基礎教育教材的價值,在於有三個體系。   1、《論語》是知識體系   《論語》包含豐富的、密集的、精練的、非常純粹的文化知識,文化含量非常高。舉例說,一本《論語》五百則,一萬六千字,有一百多個成語,成語是最原始的出處,最原始 ...

十則論述學習方法的句子是

  學習方法的句子有: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修身做人的句子有: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 ...

十二則的成語

  1、不捨晝夜:日夜不停。   2、不亦樂乎:不是很愉快嗎?   3、疏食飲水:指粗飯淡湯,飲食簡單。   4、逝者如夫:流失的時光就像這個流水。   5、匹夫不可奪志:男子漢不可被奪去志氣。   6、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   7、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

十則論述學習的三個層次

  學習的三個層次:知 、好、 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解釋:   對於學習,瞭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 ...

十則的省略句有什麼用

  舉例說明:   1、省略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著而改之”前省略了動詞“擇”)。 意: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加以改正.);   2、 可以為師矣。(“以為”是“以之為”的省略。之,代能溫故知新的人,譯為“把[他]當做.”句意: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