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論語是什麼時期的作品

論語是什麼時期的作品

  《論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論語成書於什麼時期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十三經》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論是選擇、探討、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口號。

  論,從字面上理解,《論語》即為言論的部分彙編。東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辨命論注》引《傅子》也說: “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論語》“罕言利”辨析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觀《論語》文字,孔子言利與言仁、言禮相比,確屬“罕言”。但“罕言”並非不言。孔子既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就說明孔子承認並肯定了利作為人之一種需要的客觀性和正當性。孔子視“貧賤”為“恥辱”,其雲“邦有道,貧且賤也,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泰伯》)此將貧賤富貴問題與國家興衰聯絡一起,國家政治清明,形勢大好,可你卻不能勤勞致富,依然貧困潦倒,這是個人的恥辱。當然,政治黑暗,社會無道,你卻榮華富貴,這也是個人的恥辱。

  孔子肯定利的合理性、正當性的思想,在其對子貢的態度上還可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孔子弟子中,顏回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聞一知十”,安貧樂道。(《雍也》)可謂堅韌執著,德高行正,然卻窮困潦倒。而子貢卻不尊師命,不安本分,熱衷於經商贏利,預測行情卻屢發屢中。在顏回與子貢的比較中,一方面抒發了孔子對春秋時期“道德與財富”之間倒掛失衡現象的感慨和無奈,另一方面體現出孔子對子貢選擇經商之路的默許,且從“億則屢中”的語氣中似乎還流露出慶幸和釋懷。當然,孔子言利自有尺度。《論語》文字中,孔子言利常常和義緊密聯絡,提出“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將“利”與“義”割裂開來。孔子明確區分出生活中存在義與不義兩種利益,人對義有“可求”與“不可求”兩種態度,人獲利有正當與不正當兩種手段。孔子提出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認識利益和獲取利益,強調以正當合義的行為來求取富貴、擺脫貧賤。否則,寧可不處富,不脫貧。這種以道義為標準的經濟思想和價值觀念,正是當代構建和諧社會所要認真思考和大力弘揚的。任何個人、社會、國家都能以正義之心,積極進取,發展經濟,就有可能減少糾紛,避免禍亂,締結和平,造福人類。

  孔子還以更加開放的視野討論財利問題,提出要利他達人,要富國利民。首先,孔子把國家利益與百姓利益聯絡在一起,認為百姓足君才能足,百姓不足君則不足(《顏淵》),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民本思想。孔子還具體提出了實現君足民足的方法和途徑,認為“節用”可以減少財政開支,為“愛人”創造條件。“節用”意味著可以“輕徭役”,為“使民以時”、廣開財源提供保證。其次,孔子重視利益分配和社會穩定的關係。《論語·季氏》載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雖沒有提出“均貧富”的思想,但他深知利益不均、貧富差距的危險和後患。為了消解這種禍患,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停留在倫理層面的道德呼喊,儘管沒有制度約束,但對緩解社會矛盾、倡導社會風氣當有一定之效用。只要有“立人”、“達人”、“愛人”之境界,富裕的人當會考慮貧困的人,發達地區的人當能帶動落後地區的人。這樣,才能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


有典故的男孩名字大全

  中國人起名字,一直有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之說。其中,作為四書之一的《論語》裡,飽含了很多有深意、有韻味的至理名言,有立身之本、處世之道、學習之法等。因此,根據《論語》很容易給男孩取個帶有典故的好名字。還不知道如何起名字的大家,不妨來看看論語有典故的男孩名字有哪些。   論語有典故的男孩名字舉例《 ...

十則中論屬個人修養的名句是

  《論語十則》中論述個人修養的名句有4句: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句論述了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2、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此句論述了個 ...

有關教師師德的句子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

七則原文及翻譯

  1、論語七則原文如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 ...

中關於教學的句子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有多少則

  現存《論語》20篇,共492則,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則,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則。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 ...

十則中有哪些成語格言和警句

  成語:   1、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2、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3、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看齊;   4、擇善而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格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