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譚嗣同為什麼不東渡日本

譚嗣同為什麼不東渡日本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訊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生肖為牛的仁人志士:譚嗣同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三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學》、《寥天一閣文》、《莽蒼蒼齋詩》、《遠遺堂集外文》等。

  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曾任清政府戶部郎中、甘肅道臺、湖北巡撫等職。生母徐氏出身貧寒,作風勤樸,督促譚嗣同刻苦學習。10歲時,嗣同拜瀏陽著名學者歐陽中鵠為師。在歐陽中鵠的影響下,他對王夫之的思想發生了興趣,受到了愛國主義的啟蒙。他讀書務求廣博,好講經世濟民的學問,文章寫得很有才華。他對傳統的時文八股非常反感,在課本上寫下“豈有此理”幾個字。他仰慕那些鋤強濟弱的草莽英雄,曾和當時北京的一個“義俠”大刀王五結交,二人成為生死不渝的摯友。

  1877年,在瀏陽與唐才常訂交,他又師塗啟先,系統學習中國的典籍,開始接觸算學、格致等自然科學。此後又到蘭州,在他父親的道署中讀書。

  1884年,他離家出走,遊歷直隸(今河北)、甘肅、新疆、陝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等省,觀察風土,結交名士。勞動人民反封建鬥爭精神的濡染,開闊了他的視野,使他的思想富於鬥爭性。1888年,他在著名學者劉人熙的指導下開始認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華和唯物色彩的思想,同時又廣為蒐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

  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妥協退讓,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895年5月2日,康有為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000多名舉人上書清政府,要求拒和、遷都、變法。深重的民族災難,焦灼著譚嗣同的心,他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義憤填膺,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對清政府“竟忍以四萬萬七千萬人民之身家性命一舉而棄之”的妥協行徑極為憤慨。在變法思潮的影響下,開始“詳考數十年之世變,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計。他感到“大化之所趨,風氣之所溺,非守文因舊所能挽回者”,必須對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實行改革,才能救亡圖存。

  1897年夏秋間,寫成重要著作《仁學》,它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他認為物質性的“以太”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世界萬物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而變化的根源在於事物的“好惡攻取”、“異同生克”。他把“以太”的精神表現規定為“仁”,而“仁”的內容是“通”,“通之象為平等”,“仁――通――平等”是萬物的發展法則,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他在這部著作中,憤怒地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所造成的“慘禍烈毒”和三綱五常對人性的摧殘壓抑。指出,封建綱常禮義完全是那些獨夫民賊用作統治的工具,特別是君臣一倫,更是“黑暗否塞、無復人理”。因此,對於那些昏暴的專制君主,不僅可以不為其盡忠死節,而且可以“人人得而戮之”。1898年初,接受了傾向維新的湖南巡撫陳寶箴的邀請,回到湖南協助舉辦新政。他首先加強了時務學堂中維新派力量。自己擔任了分教習,又安排唐才常任中文教習,協助任總教習的梁啟超,在教學中大力宣傳變法革新理論,“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多言清代故實,臚舉失敗”。孔子改制、平等、民權等學說由此而乘風揚波,日益恢張。他還把《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含有民族主義意識的書籍發給學生,向他們灌輸革命意識,使時務學堂真正成了培養維新志士的機構。

  1898年3月,他又與唐才常等人建立了維新團體南學會。南學會以聯合南方各省維新力量,講求愛國之理和救亡之法為宗旨,“演說萬國大勢及政學原理”。為了加強變法理論的宣傳,他還創辦了《湘報》,作為南學會的機關報,由他任主筆。由於對湖南新政的盡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聞名。光緒《明定國是詔》後不久,就有人向光緒帝推薦譚嗣同,光緒帝同意召見。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緒下詔授給他和林旭、劉光弟、楊銳四品卿銜,參預新政。次日,光緒又召見他,表示自己是願意變法的,只是太后和守舊大臣阻撓而無可奈何,並說:“汝等所欲變者,俱可隨意奏來,我必依從。即我有過失,汝等當面責我,我必速改。”光緒帝變法的決心和對維新派的信賴使譚嗣同非常感動,覺得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已經在握。他參政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鬥爭已是劍拔弩張。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謀,要在10月底光緒帝去天津閱兵時發動兵變,廢黜光緒帝,一舉撲滅新政。9月18日,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要袁帶兵入京,除掉頑固派。袁世凱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榮祿,然後率兵入京。袁世凱於20日晚趕回天津,向榮祿告密,榮祿密報西太后。 (星座www.meiguoshenpo.com)

  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他聽到政變訊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譚嗣同把自己的書信、文稿交給梁啟超,要他東渡日本避難,並慷慨地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絡,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並對來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意態從容,鎮定自若,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於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了一位愛國志士捨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輓聯寫道:“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譚嗣同名言

  1、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2、死生流轉不相值,天地翻時忽一逢。且喜無情成解脫,欲追前事已冥濛。桐花院落烏頭白,芳草汀洲雁淚紅。隔世金環彈指過,結空為色又俄空。

  3、湘上野煙輕,芙蓉落晚晴。桂花秋一苑,涼露夜三更。香滿隨雲散,人歸趁月明。誰知小山意,惆悵遍江城!

  4、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

  5、沙漠多雄風,四顧浩茫茫。落日下平地,蕭蕭人影長。撫劍起巡酒,悲歌慨以慷。束髮遠行遊,轉戰在四方。天地苟不毀,離合會有常。車塵滅遠道,道遠安可忘。


簡介

  1、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2、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 ...

是誰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漢族,湖南瀏陽人,是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他主張中國要強盛,只有發展民族工商業,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公開提出廢科舉、興學校、開礦藏、修鐵路、辦工廠、改官制等變法維新的主張。寫文章抨擊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 ...

的經典語錄

  學人一驕便不能為學,所以第一要去quot;驕quot;字。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不驕才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欲講富強以刷國恥,則莫要於儲才。   學人一驕便不能為學,所以第一要去驕字。   我 ...

慷慨赴死的意義是什麼?

  1、說起戊戌六君子大家可能都熟悉:譚嗣同、康廣仁、楊銳、楊深秀、劉光第、林旭。他們參與的戊戌變法可以說是晚清時期最為出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為後面的革命運動奠定了基礎,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可以說這次運動是具有深刻意義的。戊戌六君子也被後人稱讚。然而當時的老百姓卻表現出了截然不同 ...

之死的原因

  在西太后決定兵變之前,康、梁、譚等變法領導人已從光緒的密詔和民眾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洩。光緒密勸三日之內出逃。康、梁風行雷厲,迅速逃往日本。譚嗣同在他們走時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留者,無以酬聖主。於是作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來。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 ...

和嚴復到底屬於什麼派

  譚嗣同,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嚴復是一個反對頑固保守,力主復法的維新派思想家, ...

為什麼說自己死得其所

  譚嗣同為什麼說自己“死得其所”的原因: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是譚嗣同在變法失敗後對勸自己暫時去日本避難的人說的。譚嗣同是想用自己的死激勵後人;譚嗣同是為變法而死,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