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這則寓言講的是什麼道理
買櫝還珠這則寓言講的是什麼道理
買櫝還珠,原意是買來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意為有一個在鄭國賣珠寶的楚國人。他用名貴的木蘭雕了一隻裝珠的匣子,將盒子用桂椒調製的香料熏製,用珠寶和寶玉點綴,用美玉連結,用翡翠裝飾,用翠鳥的羽毛連綴。有個鄭國人把匣子買了去,卻把匣子裡面的珠子還給了他。
買櫝還珠現用來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講述人的眼睛不能只盯著精美的“盒子”,卻丟掉了真正有價值的“寶珠”,由此可得,做事情要分清主次,不要做出捨本逐末、取捨不當的事。
狐狸和蟬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聰明的人懂得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或者虛榮所誘惑,時刻保持警惕。在該故事中,貪婪狐狸想用花言巧語誘捕到蟬,作為自己飯後的美味小吃。而聰明的蟬不為所動,聯想到狐狸的洞外有堆蟬翅膀,可能是狐狸吃剩下的遺物。於是,蟬摘下一片小樹葉探試狐狸的反應,狐狸果然上當,貪婪地向葉子撲去,把貪婪的本性暴露無遺。蟬之所以能識破狐狸的詭計,是因為蟬狐狸的糞便裡有蟬的翅膀之後,就時刻警惕狐狸。同時也要告訴我們的是從他人那裡吸取災難的教訓,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在看待一件事情時不能只看表面,用心靈去看得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
濫竽充數這則寓言故事講了什麼
濫竽充數: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翻譯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對此感到很高興,用數百人的糧食來供養他。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承王位,他喜歡聽一個一個地演奏,南郭處士聽後便逃走了。
使弈秋誨二人弈這則寓言道理
道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併成為 ...
帆與風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告訴我們:風順時,帆助船向前行駛;風逆時,帆增加船向前的阻力,不進則退。順風行船,一帆風順;逆風行船,不進則退。應順歷史潮流,必向前發展。違背歷史規律,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傾覆。
2、也告訴我們:人可以利用自然規律。 即風不會主動去吹什麼,而帆也不會天然存在,人要謙虛,不能驕傲,“滿招損,謙受益” ...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 ...
墨與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墨與硯這篇寓言告訴我們的主要道理是:只有密切配合,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2、墨與硯的寓言故事:最要好的朋友往往也會鬧點彆扭,墨與硯從來就是一對配合得很好的夥伴。據說,他們也有過一次矛盾。
3、有一天,黑墨忽然長嘆一聲,對硯臺說:老兄啊!我不想跟你廝守下去了。就憑我這副烏黑硬朗的身骨,到哪兒不受 ...
囫圇吞棗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1、做事不要著急,不要把一步不能完成的是事,強行一步做好,要按事物的一般規律,正確處理;
2、對事物的認識要全面,不要含含糊糊。
3、出處:宋代的朱熹《答許順之書》:“今動不動便先說個本末精初無二致,正是鶻侖(囫圇)吞棗。” ...
滴水穿石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1、溪流纖小細弱卻能勇往直前,奔向江河大海,實現夢想;石頭堅硬執著卻又不思進取,變得圓滑世故,原地周旋。所謂滴水穿石。
2、滴水可把石頭打穿。比喻雖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一定能把艱難的事情辦成。也作“水滴石穿”。 ...
獅子和鹿這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1、《獅子和鹿》這則寓言描寫了一隻鹿非常欣賞自己美麗的角,還抱怨自己的腿太細,它認為它的腿配不上這兩隻美麗的角.就在這時,一頭兇猛的獅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它察覺後,撒開長腿就跑,不一會兒,它就把獅子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倒黴的是,鹿的角這時卻被樹枝掛住了,眼看獅子就追上來了,鹿就奮力地掙脫出來。
2、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