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 船已經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滴水穿石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道理

  1、溪流纖小細弱卻能勇往直前,奔向江河大海,實現夢想;石頭堅硬執著卻又不思進取,變得圓滑世故,原地周旋。所謂滴水穿石。

  2、滴水可把石頭打穿。比喻雖然力量小;但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恆;就一定能把艱難的事情辦成。也作“水滴石穿”。

道聽途說這則寓言說明了什麼

  道聽途說是一種背離道德準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不僅是道聽途說,而且四處打聽別人的隱私,然後到處傳說,以此作為生活的樂趣,實乃卑鄙之小人。我們能做的首先是不要傳播沒有根據的事情,不要對別人的隱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每個人都有不想被打擾的一面,拒絕道聽途說從自身做起。


駑馬和駿馬寓言說明什麼

  這則寓言說明,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現和舉薦。駿馬待伯樂至而增價,說明權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別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藉助或冒用權威之名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

菱子到處都是寓言說明什麼

  《菱子到處都是》這則預言說明了,人不要不懂裝懂,凡事要實事求是。   該則預言如下:   北方有一個人,從來沒見過菱。他去南方做官,在接風筵席上吃菱,連殼一塊放進嘴裡。有人說,吃菱,要去殼的;這個人給自己護短,說他自己不是不知道去殼,這連殼吃是為了清熱敗火。有人問他們北方是否也有菱。這個人回答說,前山後山 ...

寓言諷刺什麼現象

  諷刺現象∶   1、對於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存有幻想,要善於鬥爭敢於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2、諷刺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論怎樣狡猾,終歸要失敗。   3、作者透過對狼的惡行的描畫,揭露了社會上像狼一樣猙獰貪婪的壞人的本質,並指出妥協退讓是沒有出路的,只有消滅這樣的惡人,好人才能活命。 ...

狐狸和蟬寓言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聰明的人懂得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或者虛榮所誘惑,時刻保持警惕。在該故事中,貪婪狐狸想用花言巧語誘捕到蟬,作為自己飯後的美味小吃。而聰明的蟬不為所動,聯想到狐狸的洞外有堆蟬翅膀,可能是狐狸吃剩下的遺物。於是,蟬摘下一片小樹葉探試狐狸的反應,狐狸果然上當,貪婪地向葉子撲去,把貪婪的本性暴露 ...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講什麼

  濫竽充數: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典故。字面意思是說: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裡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內行人之中,以次充好。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翻譯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 ...

使弈秋誨二人弈寓言道理

  道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併成為 ...

帆與風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告訴我們:風順時,帆助船向前行駛;風逆時,帆增加船向前的阻力,不進則退。順風行船,一帆風順;逆風行船,不進則退。應順歷史潮流,必向前發展。違背歷史規律,則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傾覆。   2、也告訴我們:人可以利用自然規律。 即風不會主動去吹什麼,而帆也不會天然存在,人要謙虛,不能驕傲,“滿招損,謙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