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人的喪葬儀式,視死因各有不同,死於山裡的用樺樹皮或樹枝裹屍架在樹上,待二、三年後埋葬;死於家裡的三日後埋葬;死於暴亡的隔日埋葬;死於痘疹或癆病者當日火葬。
埋葬方法:先挖好墓穴,做成木刻楞墓框,用樹皮裹屍,木頭棚蓋,再培土成墳丘。
赫哲人的喪葬儀式,視死因各有不同,死於山裡的用樺樹皮或樹枝裹屍架在樹上,待二、三年後埋葬;死於家裡的三日後埋葬;死於暴亡的隔日埋葬;死於痘疹或癆病者當日火葬。
埋葬方法:先挖好墓穴,做成木刻楞墓框,用樹皮裹屍,木頭棚蓋,再培土成墳丘。
赫哲人大體上實行土葬。早年的喪葬比較簡單,人死了用白樺樹皮裹嚴,紮上三道樹皮繩,挖坑掩埋即可。後來發展到挖一長方形土坑,四周用原木壘成框壁,下面鋪原木,墊草、鋪褥,把屍體仰放在墓穴之中,並將死者生前最常用和最喜愛的東西放入墓中做陪葬品,上面也用原木擺蓋好,鋪草培土成一拱起的土堆,形成墳墓。後來受滿、漢族的影響,也開始用木板棺材殮葬了。
赫哲人的喪葬儀式根據死者的死因也各有不同。狩獵死於山中者,以樺樹皮或樹枝裹屍架在樹上,待二、三年後埋葬;死在家中者,停放三日後裝棺埋葬;死於非命者隔日埋葬;死於天花或瘟疫者當日以火焚屍即火葬。小孩死後不埋葬,用樺樹皮捲起捆紮好掛在樹杈上,認為孩子靈魂小,埋在地下靈魂出不來,唯恐其不能投胎和怕自己不再生孩子。
赫哲人的喪葬,出殯時請薩滿跳神、唱神歌,意在使亡人到了 依木爾汗 (閻王)處不至受罪。也有設 檔子 、 撂檔子 的風習。設 檔子 是在男人死後第七天,女人死後第九天晚上迎接死者靈魂歸來,放上供桌、供品,點上 僧其勒 香草,即所謂 檔子 。 撂檔子 是送死者的靈魂去陰間,在人死後一、二、三週年時舉行。 撂檔子 要舉行既隆重又嚴肅的儀式,請薩滿跳神三天。第三天晚上,將一代表死者的人偶(木古法)放在 託日乞 上送走。送死者靈魂去陰間的時候,薩滿站在高處或搭的高架上,向西方射三箭,指示死者的靈魂朝第三箭射的方向走。待薩滿說已將死者的靈魂送到了陰間後,死者的家人在墓上處理 檔子 所用的物品並脫孝服,至此,一個亡者的喪葬方告結束。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死,為壽終正寢,這樣正常死亡的老人被稱“老喜喪”,整個喪葬之禮與婚嫁之禮同樣稱作喜事,只是色調不同而已。對這種正常死亡,家人是早有準備的。壽衣壽材早就做好,孝子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並做了物資上的準備,這時親屬要給死者沐浴更農,穿戴好內外衣裳,因為死後屍體僵硬不好穿戴,另外出於迷信,在民間認為沒來得及穿好衣服就嚥氣,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內疚的。臨終時另一種僅俗是換地方。福建是移至詞堂,安徽是由房中遷至前廳,山東是移到正屋的靈床上,有的移到門板上,對此稱作“挺屍”。
1.臨終之前。
一般垂危之入要對親人囑咐、安頓或者委託別人照料幼小,或希望女嫁誰家、子娶誰人,歷史演義中的“託孤”就是由此而來的。民間迷信認為,若有什麼心願未了,死者會含淚不螟,就是“死不螟目”。古代有這樣的記載,某:郡的郡守夫人死不螟目,是臥泊丈夫續絃、兒子受苦,於是郡長就請人祈禱,禱詞曰: “夫人一貌玉無理,四十年來鬃末氓:何事臨終含眼沮恐教兒子著蘆花”,吟畢眼合。
2。初死之時。
在古禮中有“屬礦”,就是用新蠶絲、新根花試死者有無鼻啟,接著是“復禮”,也就是“招魂”。家裡人到房上或高坡上,朝祖先發源地呼喊死者的名字,叫他回家。復禮是親屬希望親人迴歸的禮儀,之後還要檢查死者的鼻息、脈搏,然後是“初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