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末年,吳國和越國因戰爭結下仇怨。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在伍子胥的輔佐下日夜勤兵。得意之時的勾踐鑄成“王者之劍”,欲滅吳國而後快。不想,夫差已攻進“劍廬”,伍子胥領兵已渡過大江。勾踐大敗。
2、大兵壓境,越國危在旦夕,范蠡提出降吳的主張。為保留一線復國的機會,勾踐接受了范蠡的意見,降吳為奴。勾踐從此為吳王養馬、拉車,為了復國的大志受盡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著。伍子胥認為不殺勾踐必留後患,夫差卻不以為然,一個亡國的奴隸,是翻不起什麼大浪來的。太宰伯噽向夫差薦上越女西施。在伯噽府,夫差見到了美麗絕倫的西施,為她的美貌所傾倒。
3、伍子胥勸說吳王,切不可相信勾踐。但勾踐的謹慎行事,使得吳王漸漸地放鬆了警惕,伍子胥的所有諫言也被他當作耳旁之風。勾踐和范蠡在暗中逐漸得到了轉機,並被夫差准予回越國。回國後勾踐仍然謹慎從事,一點一滴地積蓄力量,休養生息。伍子胥一再阻攔意欲北進做霸主的吳王,最終卻被夫差賜死。吳國實力頓時削弱。勾踐終於得到了機會,舉兵復國。
4、姑蘇破城之日,勾踐率大軍在伍子胥自刎之地向其致敬。敗於勾踐之手的夫差也拔劍自刎。越王勾踐,終於歷經十數年的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實現了復國的宏願。
1、原文: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2、譯文:越王勾踐把吳國滅了之後,戰士們都衣錦還鄉。如花的宮女站滿了宮殿,可惜如今卻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了。
3、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越王勾踐在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印山山頂,鑿巖而成,墓向朝東。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豎穴土坑墓。已經被發現。印山越國王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印山山頂,鑿巖而成,墓向朝東。是一座由墓道、墓坑組成的平面呈甲字形的豎穴土坑墓。墓坑為長方形豎穴,坑口長46米,寬14米,深12.4米,四壁陡峭,不設臺階。
1、善於觀察瞭解別人心理。他願意首先進行心理戰,瓦解對方的心理之後,然後再真正開始戰鬥;
2、能屈能伸。從臥薪嚐膽的故事上可以看出勾踐的這一性格特點;
3、善於用人。勾踐和漢高祖劉邦一樣,喜歡某些方面比自己高超的人;
4、心狠手辣。范蠡給文種留下一封信:狡兔死,走狗烹;蜚鳥盡,良弓藏。越王勾踐 ...
1、原文
越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汝忘會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欲使范蠡治國政,蠡對曰:“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於是舉國政屬大夫種,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於吳 ...
1、越王勾踐轉敗為勝的原因是:敗不餒,忍辱負重,臥薪嚐膽。
2、吳王夫差終被越滅的原因是:非常驕傲,不聽忠言,放虎歸山。
3、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他只在柴草上頭睡覺,並且在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警醒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的準備,勾踐終於打敗了吳國,而吳王羞愧自殺。根據這段歷史出 ...
1、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2、越王勾踐:主要講述在春秋末年,吳國和越國因戰爭結下仇怨。吳王夫差為父 ...
相差二百多年。越王勾踐,前496年到前465年在位;秦始皇,前246年到前210年在位。
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 ...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戰死。闔閭之子夫差即位,發誓要報仇。公元前494年春,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而率軍攻越,在夫越打敗越軍,越軍退守會稽山。越王勾踐率披甲持盾的5000名士兵守衛,同時賄賂吳國太宰伯嚭而求和,請他出面勸和,一面又給夫差進獻美女以求和,伍子胥認為不妥,但夫差未採納伍子胥之言,與越國講和。越國勾 ...
越王勾踐,出生於約前520年,去世於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因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越國國君。
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檇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