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足球不應成中國負面現象的替罪羊

足球不應成中國負面現象的替罪羊

  

  國足臭豆腐

  6月15日晚,中國男足在合肥迎戰泰國隊,最終以1:5的比分慘敗給對手。中國體育圈一片譁然,一些評論人士將這次慘敗稱為國恥,有人則對足球運動的現有體制大加批評。

  在經濟與社會都在高速發展的中國,足球運動的衰敗成了整個社會“最大的負面現象”。不僅足球愛好者對其恨鐵不成鋼,許多人也將足球視為整個中國社會各種現實問題的縮影,把足球的問題與中國社會的問題聯絡起來,做各種引申和評論。

  其實,足球運動本身確實是一項非常複雜的運動,想在短期內取得進步幾乎是不可能,這也是國際足球的既有格局多年來很難打破的原因。這場比賽的慘敗,暴露出的不僅僅是足球場上的問題,而且也是社會的某些問題。過去,中國足球沒打好,人們都去數落體制問題,催促快速推進市場化改革,而不去考慮具體的改革措施是否真正有效。結果,在幾乎所有體育運動中,中國足球的改革幅度可以說是最大,但成績卻最為黯淡、最受爭議,這時再去說體制有問題,就是偷懶。必須承認,足球不是一改就靈的運動,盲目在這方面追求快速見效,只會助長從球迷到整個中國社會的躁動情緒。

  有意思的是,與足球運動相似,今天的中國社會在一些方面也是一個“只培養足球評論員,不培養球隊”的社會。越是廣受關注的領域,人們對其改革、進步的期待就越大,但沒人對具體的改革舉措進行理性分析,結果在各方關注之下,改革的成效卻十分微弱。足球領域在進行了先進、迅猛的市場化改革後飽受詬病的現狀戳破了很多人堅持的一改就靈、快改快靈的想當然觀點。

  但即便如此,中國足球也不必成為將批評矛頭引向整個中國社會的重要角色,它不應成為中國負面現象的焦點乃至替罪羊。這次國足大敗被說成國恥,這只是球迷的憤怒與失望,這種邏輯有其正當的理由,但是用足球運動代表整個中國社會,據此推匯出各種結論,這種情緒反而會助長對社會的非理性認識。我們不應忘記,中國足球也曾給國內球迷和人們帶來眾多歡樂,它一時的表現確實是中國社會的傷處,但是就此徹底失望,不再關注,那都是情緒化的發洩。

  中國球迷的熱情現在越來越低了,在一輪情緒化表達後,整個社會都應逐漸獲得平常心。如此敗象雖難看,但再生氣,中國足球還得繼續踢下去,不論是換將還是變革所謂的體制問題,接受現實並踏實培養球隊,而不是任由情緒的宣洩影響中國足球運動環境,這才是所有球員、管理者和球迷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那時,即便是足球運動今後在中國社會的關注度會因此降低,也不會就此徹底沉淪。甚至有時候,越不受過度關注,有的體育專案反而會表現更好。

  中國社會不是萬能社會,要求其在所有方面都表現優異是強人所難。做不好足球運動的中國社會依然在穩步前進。我們需要看到,同足球領域一樣,中國社會需要改革,但是改革需要冷靜,急功近利的改革會滋生急功近利的社會文化,那樣改革的環境會越來越緊張。

城市雕塑不應挑戰大眾審美底線

  城市雕塑,近年頻頻成為公眾熱議話題。前有鄭州地標建築“孝順豬”被指“流氓豬”,最近幾日,蘇州張嘴吐舌的老子雕像又被網友挖出,因其形頗似“吊死鬼”,引來網友狂批。作為城市名片的城市雕塑究竟該以何種面貌出現愈發引人關注。

  這尊走紅網路的老子雕像,據作者解釋其實源自“剛柔之道”的典故。話說孔子請教老子何為“剛柔之道”時,這位先賢就伸出了舌頭,說牙齒是硬的,所以很早就掉了,而舌頭是軟的所以至今還在。為雕塑注入文化,當然值得鼓掌。不過,雕塑的美感和內涵顯然應該高度統一、相得益彰才對。如果對典故生搬硬套,粗暴地讓老子伸出長舌,觀者因為雕塑的醜陋外形避而遠之,又怎能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筆者認為,城市雕塑絕不只是一個擺設,應該提到城市文化象徵的高度來打造。它應該與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澱和特質等文化基因高度融合。譬如一看到《海的女兒》雕塑,我們會想到哥本哈根;看到自由女神像,就會想到紐約;看到《拓荒者》,就會想到深圳。這些雕塑,已經成為城市精神的象徵和外延。

  此外,城市雕塑更是一種公共藝術和城市景觀,它絕不應該挑戰大眾的審美底線。如果大多數老百姓都接受不了,顯然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們不否認在藝術鑑賞水平上,普通大眾和藝術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但藝術家有沒有糊弄公眾?老百姓心裡自有一杆秤。同樣是老子雕塑,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的《天人合一老子》,剛剛在已有122年曆史的國際美術展上奪得金獎,老子面部表情和善神秘,中空造型內壁刻滿篆書寓意“虛懷若谷”,既有美的視覺震撼,又有強烈的文化穿透力,讓人過目難忘。

  如何讓城市雕塑真正成為一座城市的風景,城市規劃和設計者還應有更多的思考。

方濱興:我們每個人的夢匯聚成中國夢

  

  中國夢,我們可以用教育強國夢來編織她,用北郵強校夢來組合她。作為一校之長,我的夢就是要讓北郵“在素質教育中培養通訊領軍人才;在科研創新中突出資訊科技特色;在行業引領中服務現代資訊社會;在信念執著中傳承大學精神本質”,使北郵成為“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實現中國夢,人才是基礎。充分依靠各個層次的教師組成的教育人才優勢,努力培育出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極高的人才,並賦予其強烈的責任感和社會擔當,形成有行業特色及國際影響的高階智庫,這是北郵的神聖使命。培育人才涉及兩大主體:一是辦校以教師為主體,我們倡導“問計於師”,“對待教師就像對待名角大腕一樣”;一是辦學以學生為主體,我們倡導“問需於生”,“對待學生就像對待朋友的孩子一樣”,從而踐行“在素質教育中培養通訊領軍人才”的北郵夢。

  實現中國夢,創新是源泉。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郵則力主成為資訊產業方面的創新源泉,成為其創新體系的核心力量。目前,北郵“資訊與通訊工程”一級學科位列全國第一,顯示出鮮明的行業優勢,體現出在網際網路、光通訊、行動通訊、移動終端、通訊安全、通訊增值業務管理等通訊技術領域的全業務科研創新能力。北郵還要將這一領先地位拓展到整個資訊科技領域,使得電子、計算機、控制技術以及軟體工程方面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以踐行“在科技創新中突出資訊科技特色”的北郵夢。

  實現中國夢,引領是核心。高校的創新不是簡單的讓無變有,而是要反哺社會,讓社會從大學創新中汲取營養,讓企業在大學創新的引領下回報社會。北郵2012年摘得的“中國大學標準創新貢獻獎排行榜”第一的桂冠,就是領跑行業發展的體現。作為中國通訊技術的最高學府,在推動3G移動技術發展、引領4G移動技術創新後,北郵已全面啟動5G移動技術的前瞻性研究,開啟著移動通訊技術的未來神話,以踐行“在行業引領中服務現代資訊社會”的承諾。

  實現中國夢,傳承是關鍵。大學作為文化傳承的基本載體和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是引領社會思潮與文明程序的主要平臺。北郵在“團結、勤奮、嚴謹、創新”的校風、“厚德博學、敬業樂群”的校訓、“崇尚奉獻、追求卓越”的北郵精神以及“振興北郵、從我做起”的主人翁意識的引領下,努力為師生提供絢爛的追夢舞臺,踐行著“在信念執著中傳承大學精神本質”的承諾。

  涓流匯海,聚沙成塔。中國夢是個人夢的匯聚,也是集體夢的最終歸宿。所以中國夢,也是我們每個人的夢。它漸行漸近,是你我他共同給力的結果,是國家社會個人的不斷前行,善於做夢、勇於追夢、努力圓夢,共同匯聚的推進民族復興之中國力量!


舒聖祥:文化品味過低是阻擋知音上市的理由

  證監會披露的資訊顯示,知音傳媒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正處於初審之中。若成行,知音傳媒或將成為國內首家登陸A股的期刊傳媒公司。有業內人士認為,《知音》透過大量複製悲慘曲折的愛情故事,以及名人軼事,與精英文化形成對壘,佔據廣大農村市場,長期傳播慾望故事並侵犯名人隱私,缺乏媒體的社會擔當,品味低俗,不應該 ...

知道的中國古代帝王風水故事

  風水是我國古代現代的文化精髓之一,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多人對它半信半疑,但也有很多人緊緊追隨著它,研究他,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一則關於中國古代帝王風水故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本是窮苦農民。因為窮,去當了和尚。傳說他的父親死後,買不起棺材,兄弟倆抬 ...

哪個位子能掛中國結 風水有什麼講究

  對一個人來說,往往會容易有著一些位置上的中國結的放置和掛置的情況,而實際上中國結作為可以給人一些好的幫助的風水物,也是需要避開了一些不合適的不合理的位置,才可以讓人的生活裡的方方面面都是有所促進的。實際上,也是一個有關於風水方面的問題的揭秘,是可以給我們帶來形形色色的選擇的一個出發點。到底從風水來說,哪個 ...

立春養生吃什麼 立春吃和吃的都在這

  立春養生吃什麼 立春應吃和不應吃的都在這   立春養生吃什麼:吃蘿蔔   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蔔,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 ...

元旦節是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元旦節是洋節嗎

  隨著12月份的到來,距離2022年1月1日(元旦節)也越來越近了。大家除了關心假期之外,還會對節日文化進行了解,因為這幾年大家也越來越關注我國傳統文化習俗。那麼,元旦節是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具體是屬於哪個國家節日?是洋節嗎?   元旦節是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元旦節不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但屬 ...

叫天天叫地地不靈是成語嗎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是從諺語,形容無人幫助的絕望場面,有的地方稱為俚語。   諺語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言簡意賅的短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

怕得魚驚人的上一句

  這句詩是出自唐代詩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小孩漠不關心地擺了擺手,生怕驚動了魚兒,不敢回應過路人。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釣魚,“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人”,活靈活現、惟妙惟 ...